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集美杯”第三届渔菁英挑战赛邀请函
发布时间:2023-06-19 来源: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 阅读次数:3509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推进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根据《关于举办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函》(学会文〔2023〕5号),现将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第三届“集美杯”渔菁英挑战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赛事简介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助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2019年,由大连海洋大学倡议全国涉海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学会和协会、大型企业、新闻媒体共计33家单位共同发起和创设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赛事秘书处设在大连海洋大学,挑战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前两届赛事分别由大连海洋大学和宁波大学承办。2020年,根据《关于吸收“乡村振兴科技强农+”赛事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的通知》(学会秘〔2020〕30号),渔菁英挑战赛被吸收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乡村振兴科技强农+”主题赛事赛道之一。

       二、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2.主办单位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3.承办单位

       集美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4.协办单位

       水产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集美大学)

       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水产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中心

       三、赛程安排

       大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阶段。

       初赛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方式自定),请注意保存竞赛相关影像资料。初赛组织情况需报赛事组委会进行备案。参赛选手由各培养单位进行资格审查,一旦通过资格审查报名进入复赛,则不得更改。

       复赛采用现场比赛方式,将于2023年10月中下旬在集美大学(福建省厦门市)举办。

       四、参赛办法

       参赛对象:凡具有正式学籍的在读研究生、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生(需提供学校保研或录取证明)均可参赛。

       参赛方式:团体比赛参赛学生由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组队,每个培养单位按照初赛队伍数量(以官网报名数据为准)不超过30%推荐参加复赛(每个培养单位推荐总数不超过4支队伍),每支队伍参赛选手3人,设指导教师1-2人。每支队伍可选1人参加个人综合素质竞赛。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设领队(赛事联系人)1人(建议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或专任教师)。

     报名方式:所有初赛参赛团队都须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网平台上进行注册并完成报名。官网报名地址https://cpipc.acge.org.cn/cw/hp/2c90800c7a132603017a139d01e606d4。报名及初赛时间:2023年6月20日至9月10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参赛对象资格初审,一经报名,参赛信息将无法修改。

       大赛组委会将于9月11日至9月15日对复赛团队资格进行复审。

       请各参赛单位在官网报名同时将领队名单(单位、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及初赛组织情况(时间地点、规模方式、现场照片、比赛结果等)报送至邮箱:yujingying@dlou.edu.cn。

       本次大赛不收取报名费,复赛参会人员需缴纳会务费,具体缴费方式后续另行通知。

       五、复赛内容

     (一)团体比赛

       包括专业知识竞赛(笔试答题)、专业技能竞赛(实验操作)和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可行性方案答辩)三部分。

       1.专业知识竞赛

       参赛队伍所有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100道水产类专业知识题目考核(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考试题目于报到日当晚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每支队伍竞赛成绩=3名队员成绩总分÷3。该项竞赛成绩占团体总成绩的30%。

       主要参考书目:

     (1)赵文主编《水生生物学》(第二版)(2016)中国农业出版社;

     (2)成永旭主编《生物饵料培养学》(第二版)(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

     (3)麦康森主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二版)(2016)中国农业出版社;

     (4)刘长发主编《养殖水环境化学》(第二版)(2019)中国农业出版社;

     (5)战文斌主编《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二版)(2011)中国农业出版社;

     (6)谢从新主编《鱼类学》(2010)中国农业出版社;

     (7)常亚青主编《贝类增养殖学》(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

     (8)王克行主编《虾蟹类增养殖学》(1997)中国农业出版社;

     (9)申玉春主编《鱼类增养殖学》(2008)中国农业出版社;

     (10)赵文主编《养殖水域生态学》(2011)中国农业出版社;

     (11)孙满昌主编《海洋渔业技术学》(2012)中国农业出版社;

     (12)俞存根主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2016)中国农业出版社。

       2.专业技能竞赛

       参赛队伍在规定时间内于指定比赛现场进行水产类实验项目的操作,竞赛由参赛队伍成员共同完成,现场评委根据参赛队伍完成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评分。该项竞赛成绩占团体总成绩的40%。

       竞赛大纲:

     (1)水产动物健康状况综合评价:通过对水产动物进行分类鉴定,测定其主要形态可量、可数性状,分析年龄、生长、食性、繁殖力等,综合判断水产动物的质量和品质,并对水产动物健康养殖提出合理化建议。

     (2)水产动物疾病诊断:通过对水产动物进行临床解剖,制备血液样本,测定主要生理生化等指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主要致病性病原,分析免疫应答与反应,并开展综合诊断,提出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3)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配方设计: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方式辨识不同饲料原料;根据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原料性价比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饲料配方,并为水产动物精准营养饲料配方的研发提出合理性建议。

       3.创新创业能力竞赛

       参赛队伍根据赛前公布的主题进行可行性方案设计并制作PPT,竞赛时由团队进行汇报答辩,答辩题目于报到日当晚采用抽签方式抽取,现场评委根据参赛队伍答辩情况进行评分。该项竞赛成绩占团体总成绩的30%。

     (二)个人综合素质竞赛

       每支参赛队伍可推选1名队员,采用抽签方式现场随机抽取题目进行综合素质展示(中英文),评委根据参赛队员展示情况进行评分。

       六、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设团体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个人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设有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等奖项。

       七、其他事项

       赛事期间将举行渔业领域相关的论坛、人才招聘会、企业展览会等活动。欢迎相关企事业单位关注和支持本项赛事,对赛事进行赞助或给予专项捐赠,作为协办单位共同举办赛事。

       八、联系方式

       1.承办单位联系人

       黄文树(集美大学)

       联系电话:0592-6181597、18750929001

       邮箱:yujingying@dlou.edu.cn

       黄贝(集美大学)

       联系电话:0592-6180580、18850018220

       邮箱:yujingying@dlou.edu.cn

       2.秘书处联系人

       高东奎(大连海洋大学)

       联系电话:13889553123(微信同)

       邮箱:yujingying@dlou.edu.cn

       邓立志(大连海洋大学)

       联系电话:0411-84763303、13354286666(微信同)

       邮箱:yujingying@dlou.edu.cn

 

                                                                                                        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组委会

                                                                                                              执行负责: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秘书处

                                                                                                                                      2023年6月

 

抄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