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中国研究生智能建造创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围绕智能建造主题,旨在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智能建造领域发掘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拔尖人才,搭建学术、产业与实践的交流平台,促进智能建造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工作安排,现面向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出中国研究生智能建造创新大赛参赛邀请。
一、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
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
水利部人事司
2.主办单位: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3.承办单位:
东南大学
南通市人民政府
河海大学
4.协办单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通市教育局
南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
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南通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5.支持单位: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专家委员会:
(1)终审专家委员会
主任:
黄卫
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丁烈云 |
李术才 |
卢春房 |
聂建国 |
欧进萍 |
秦顺全 |
郑庆华 |
钟登华 |
张建云 |
周绪红 |
(2)审议专家委员会
主任:
黄卫
委员(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湘生 |
杜彦良 |
高宗余 |
李 惠 |
刘加平 |
孟建民 |
缪昌文 |
王建国 |
吴智深 |
岳清瑞 |
曾 滨 |
张喜刚 |
陈文礼 |
樊健生 |
范 重 |
方 海 |
方 秦 |
冯 远 |
韩冬青 |
侯兆新 |
华旭刚 |
李 钢 |
李 霆 |
李爱群 |
刘界鹏 |
龙武剑 |
娄 宇 |
鲁春辉 |
陆新征 |
罗尧治 |
马国伟 |
倪一清 |
师燕超 |
谭 平 |
吴 波 |
肖从真 |
许成顺 |
郁银泉 |
周 颖 |
周建龙 |
朱忠义 |
|
|
|
|
二、参赛对象
凡具有正式学籍的研究生、已获得读研资格的本科生(需提供研究生录取证明)均拥有参赛资格。参赛形式可以是个人或团队形式。以团队形式参赛的队伍,每队最多不超过5人,其中在读研究生比例不低于50%。允许跨校、跨年级、跨专业组队,以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为参赛单位。
三、赛道与赛制说明
详细说明请参见参赛指南。
1.赛道说明
(1)常规赛道
常规赛道分为创意创新类、应用创新类和研究创新类三个类别。
1)创意创新类
注重发挥青年学生的无限创意与创造空间,鼓励探索智能建造技术和产业发展,挖掘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技术与土木、水利、交通等相关产业、场景相结合的创新项目,参赛团队可针对智能建造任意主题提出技术创意、软硬件系统或解决方案等,强调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等。
2)应用创新类
聚焦智能建造技术、工具、方法等在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倡导面向真实工程场景的技术创新应用,鼓励BIM+、数据驱动、数字孪生、智能装备等智能建造相关技术与工程建造的深度融合。参赛团队可采用成熟或研发中的智能建造相关技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或运维的实施需要,或针对具体工程场景,按照要求提交作品,强调应用价值、技术创新、发展潜力等。
3)研究创新类
聚焦智能建造学科发展前沿,倡导基于科学范式的创新研究,重点关注智能建造相关领域的基础或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探索研究,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涵盖但不限于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慧运维等方向。参赛团队可围绕大赛主题,提交科研论文,题目自拟。
(2)挑战赛道
根据智能建造前沿技术发展情况、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具体命题进行比赛。比赛准备期间,根据各赛题技术需要,可面向参赛人员进行一定的集中技术培训。本届大赛挑战赛道的赛题如下:
1)工程AI大模型创新与应用比拼
结合AI大模型,参赛队伍可自主收集工程领域相关数据或选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基础平台和数据集,开展AI模型微调、知识库构建、应用编排等相关工作,完成大赛指定任务。
2)机器人砌筑比拼
本赛题要求参赛队伍结合机器人编程、力学概念与参数化设计,通过自备或大赛提供的砌筑机器人,使用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模拟砖块,完成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创新砌筑造型。在规定时间内,参赛队伍需要选择对应的任务进行完成,并且对选择的项目进行设计阐述,包括但不限于:设计思路、编程思路、结构专业性等。
3)无人机自动巡检比拼
建筑工地安全巡检存在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本赛题要求结合无人机自主控制、SLAM建模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危险行为识别与精准定位,推动智能监控技术发展。
4)桥梁工程病害识别比拼
桥梁作为交通、水利、市政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结构健康直接关系到运营安全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完善的智能检测装置,及时发现并处置各类结构病害,从而确保桥梁结构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状态。本赛题要求学生结合计算机视觉、激光扫描、机器人/无人机平台等检测手段,通过深度学习完成对桥梁表面病害的智能识别、定量分析与精确定位。
5)大坝廊道仪表定位及数据读取比拼
大坝廊道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设备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大坝的整体安全与稳定性。随着大坝规模的不断扩大,廊道内部的设备数量与复杂性也日益增加,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存在效率低、盲区覆盖不足以及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本赛题旨在考核大坝封闭空间建模、自动巡检路径规划、仪表数据识别等技术,实现大坝封闭廊道内隐藏仪表的定位与数据读取。
6)爬壁机器人桥隧壁面作业挑战赛
桥隧壁面巡检维护存在作业难,效率低,风险高等问题。本赛题要求参赛队伍,针对桥隧壁面巡检维护作业难的问题,设计具有作业能力的爬壁机器人,实现桥隧壁面的高效检测与维护,推动桥隧检测维护领域智能化发展。
(3)企业揭榜赛道
由合作企业结合发展需要或项目问题,提出企业揭榜赛题,参赛队伍针对赛题开展竞赛。各赛题决赛方式将根据参赛队伍数量进行适当调整,请关注大赛网站通知。本届大赛企业揭榜赛道的赛题如下:
1)AI驱动的绿色建筑BIM协同设计方案
2)人工智能物联网产品创新设计
3)海陆空机器人立体运维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基于工业化造楼机的机械臂前端执行器解决方案
5)山地大直径桩基成孔作业机器人躯干平台方案
6)混凝土桥梁悬臂浇筑一体化挂篮及智能控制系统方案
7)GIS腔体内部弱纹理条件下的缺陷及异物识别技术
8)建筑施工高精度智能测控和典型隐患识别装备和系统
9)基于AI大模型的专项施工方案审核系统研发
10)智能建造中基于BIM的数字孪生施工管理平台研究
2.赛制说明
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参赛队伍须按照要求按时、合规地提交参赛作品,每个作品只可参加一个赛道中的一个类别或赛题。
初赛采取线上评审方式,根据初赛报名作品数量和作品质量,遴选出一定数目的优秀作品和参赛队伍进入决赛。
常规赛道和企业揭榜赛道的全国决赛为路演答辩和线下展示。路演结束后,团队成员就评委现场提问进行答辩。线下展示包括展报、科技创新项目相关实物、模型等。挑战赛道的全国决赛为现场比拼。
四、赛程安排
时间 |
内容 |
2025年5月19日—8月31日 |
报名、各高校资格审查 |
2025年5月19日—8月31日 |
作品材料提交 |
2025年9月1日—10月15日 |
初赛评审 |
2025年11月(以具体通知为准) |
决赛 |
五、奖项设置
本届大赛面向参赛作品设置总决赛冠军、亚军、季军,按赛道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面向组织单位评选“优秀组织单位”;面向指导教师评选“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详见参赛指南。
六、报名及作品申报方式
1.参赛队伍提交的作品材料中不得体现学校、学院或导师等影响比赛公平的信息。
2.每个作品只可参加一个赛道的一个类别或赛题,同一学校的不同团队应自行规避参赛项目的雷同性。
3.参赛选手通过大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进行报名参赛与作品提交,各培养单位进行校级审核。
4.作品按照“参赛单位-参赛队名-作品简称-赛道名称-类别或赛题编号”格式命名,并提交至大赛官网。
5.进入决赛的队伍在进行展示和答辩前,在项目核心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可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
七、联系方式
1.大赛官网
https://cpipc.acge.org.cn/
2.秘书处
联系人:管东芝
联系电话:15850650707
电子邮箱:gdzh.js@163.com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土木工程学院,邮编:211189
3.承办单位
东南大学
联系人:管东芝
联系电话:15850650707
电子邮箱:gdzh.js@163.com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土木工程学院,邮编:211189
南通市人民政府
联系人:陆深波
联系电话:15151394916
电子邮箱:zgjc923@126.com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世纪大道6号,邮编:226300
河海大学
联系人:吴峰
联系电话:15305187449
电子邮箱:wufeng@hhu.edu.cn
通信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号,邮编:210098
中国研究生智能建造创新大赛组委会
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