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简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2024年新设专项赛。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美好家园”为主题,聚集青年研究生投身保护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多样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青年成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公益宣传,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创新发展,加速相关新理论类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新理论、新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类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工具)和新服务类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新服务、新标准、新平台、新案例、新作品)的推广传播。
本次大赛将与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边会相结合,由浙江农林大学承办。现将2025年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具体事宜发布如下。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大力宣传、组织动员、积极鼓励相关学科研究生踊跃报名参赛。
一、组织机构
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3.承办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国际食物营养与安全协会(IADNS)
4.组委会秘书处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5.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6.媒体支持:《中国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二、赛题说明
大赛聚焦“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国际综合”五个领域设置五类赛题。以下为赛题的案例导引和赛题要求,供参赛选手和团队参考。
赛题1: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地球上,濒危的野生动物和畜禽等各类动物如同星辰般点缀着生命的浩瀚宇宙,它们以独特的形态、习性和生存智慧,共同绘制出大自然最壮丽的生命图谱。野生动物以其珍稀性和不可替代性维系着生态链的完整性;而畜禽品种则凭借其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和抗病基因库。因此,开展动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相关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服务推广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1、智能健康监测守护驯养动物的多样性平衡
在现代农业体系与全球生态系统中,动物健康监测与疾病防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动物疫病不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更对动物多样性平衡构成破坏性冲击。传统的动物疾病防控模式主要依赖疫苗接种与事后处置,这种滞后性策略已难以适应现代养殖业高效发展与动物多样性保护迫切需求。当下,亟需向“智能预警-精准诊断-主动防御”一体化新模式全面转型。近年来,多组学分析、智能传感技术以及病原快速检测技术等前沿科技手段为动物健康监测和疾病防控注入强劲动力。在规模养殖场和宠物医院等场所部署智能检测设备,赋予动物健康管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系统监测动物健康状况,快速、及时发现并处置潜在的动物疾病风险。随着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不断迭代、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以及生物纳米技术愈发精进,深度融合将为动物健康监测和疾病防控开辟更为广阔创新空间,为动物多样性平衡筑牢钢筋铁壁,全方位保障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2、肠道健康守护濒危和珍贵野生动物多样性。
肠道健康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关键。肠道微生物群落,宛如动物体内的“微观生态系统”,深度参与营养代谢、免疫调节及环境适应等核心生理进程。许多濒危动物依赖独特肠道菌群消化特殊食物来源,或通过菌群协同维持其生存所需的生理机能。然而,栖息地破碎化、环境污染与人为干预,正严重威胁这些珍稀物种的肠道健康,导致动物消化障碍、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下降。研究发现,肠道疾病已成为圈养与野生环境转换过程中野生动物高死亡率的重要诱因。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肠道菌群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濒危动物野化放归过程中的健康监测;微生物组移植技术正在成功修复因抗生素滥用或环境应激导致的菌群崩溃;合成生物学定制的益生菌胶囊和可降解纳米传感器将有望实时调控肠道微环境,为濒危野生动物适应环境变化提供关键支持。因此,保护濒危动物肠道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生存,更维系着物种繁衍与基因延续。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针对动物疫病防控、健康管理、多样性保护等科学技术问题,重点聚焦农场动物、宠物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朱鹮、亚洲象、扬子鳄等)的疾病监测和健康管理,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为动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维护人和动物健康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2: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蕴藏着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其中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者,而森林植物中的健康组分则是自然的馈赠。古树名木以其独特的遗传资源和文化价值,成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森林植物中蕴含丰富的健康功能组分,如多酚、萜类、多糖等,为人类健康提供了天然解决方案。借助基因技术、智能监测与多组学分析等前沿科技,科学保护古树名木、深度挖掘森林植物的健康功能,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的维系,不仅能为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更能为医药、食品等产业注入创新动能,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增值-民生福祉”的协同发展。
1、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历经千年的活态遗产,承载着生态演替的密码与文明传承的印记,其保护与利用已成为生态安全与文化延续的重大课题。传统保护模式依赖人工巡查与经验性养护,难以应对气候变化、病虫害加剧及生境破碎化的多重威胁。当前亟需构建“基因修复-智能监护-价值转化”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实现从被动抢救到主动防护的跨越式发展。在基因层面,现代测序技术正深度解码古树长寿与抗逆的生物学机制,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的应用为延缓古树衰老提供了分子级解决方案。在智能监测方面,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时追踪古树生理状态,结合AI算法预测胁迫风险,形成“一树一策”的动态救护方案。这种精准化、智能化的保护模式显著提升了古树救护的成功率。合成生物学定向改造古树抗性基因、仿生材料修复树干缺损、区块链技术追溯古树文化IP等前沿交叉技术的应用,将为古树名木的永续传承开辟新路径。参赛团队应聚焦基因资源库构建、衰老关键靶点挖掘、智能救护装备研发或生态产品设计等核心环节,以科技创新守护这一珍贵的“绿色瑰宝”。
2、森林植物健康组分的挖掘与利用
森林植物健康组分的挖掘与利用是维护人类健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宝库,蕴藏着多酚类、萜类、生物碱、多糖等多种健康组分,在抗氧化、免疫调节及神经保护等方面展现出独特功效。然而,当前面临健康组分挖掘不足、合成代谢通路解析不充分、提纯工艺不完善、功效评价标准缺失等关键技术瓶颈。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如HPLC-MS、超临界流体萃取等为活性成分鉴定和提取提供了新方法;多组学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为阐明作用机制开辟了新途径;纳米载体技术和缓释制剂的应用则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通过整合多学科技术手段,建立从组分挖掘、合成通路解析、高效提取、结构鉴定、功效评价到产品开发的完整创新链,将极大促进森林植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新型原料与技术支撑,同时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聚焦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围绕古树名木科学保护和森林植物健康组分挖掘两大方向,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需兼具理论意义与应用潜力。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3: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近年来,微生物在农业增产、病害防控及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例如,通过筛选土壤中的拮抗菌株,开发出高效生物农药,显著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同时提升作物抗病性;另外,利用宏基因组技术追踪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源,建立了快速检测体系,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这些实践表明,微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既能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又能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本赛题聚焦“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两大方向,鼓励参赛者结合创新技术,提出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
1、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
生物农药研发是推进植物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食品和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围绕微生物资源在农业绿色防控中的应用,探索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研发路径。参赛者可针对特定作物病虫害(如枯萎病、蚜虫等),筛选具有生防功能的微生物菌株(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通过微生物农药使用减轻或消除病虫害影响,提高作物免疫,促进作物健康,实现抗病提质增产,保障粮食增产和餐桌食品安全。方案需兼顾环境友好性、经济可行性及规模化潜力,助力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促进可持续农业。
2、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聚焦致病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与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研究其快速检测、精准溯源及高效防控技术。参赛者可开发新型分子检测工具(如CRISPR-Cas系统、生物传感器等),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微生物风险评估模型,或探索食品加工链中的靶向消杀技术(如噬菌体、天然抗菌剂等)。研究方案应着重提升检测灵敏度、缩短响应时间并兼顾产业化可行性,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赛题要求:参赛者需围绕“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主题,在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或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方向中任选其一,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研究内容应包含科学问题分析、技术方法设计、实验/模拟验证及可行性评估。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方向:需明确目标作物及病虫害,筛选或改造高效生防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阐明其抑菌机理或促生作用,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大田、温室)设计施用策略,评估其环境兼容性及经济性。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方向:需针对特定食源性病原体(如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开发快速检测、精准溯源或高效防控技术,要求方法灵敏度高、成本可控,并符合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4: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案例导引:地球的生态环境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蕴藏着无尽的资源与智慧。从绵延的山川到广袤的湿地,从茂密的森林到富饶的农田,每一处生态系统都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景观修复揭示了生态系统各要素协同共生的内在规律,要求我们以系统思维统筹生态修复,传承历史智慧,创新绿色技术,实现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千万工程”则通过优化乡村生态格局,探索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与此同时,全球“3030目标”的提出推动我国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体系,致力于解决生态保护的碎片化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这些重大命题,亟需科技创新与系统思维,以科学手段守护生态环境多样性,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1、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景观修复原理与实践
本选题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烈的现实代表性,深入挖掘不同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规律,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优化多尺度景观空间格局,重塑生态过程,并最终通过系统性的整体措施提出实现生态功能的强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供给。选题要求参赛者深入研究:多尺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优化生态过程,潜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景观管理的生态过程探讨和评估,以及潜在生命共同体在不同尺度,不同场景的综合修复和生态景观营建模式,为提供未来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建设提供工具箱。研究应着重探讨人地耦合条件下可持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潜在生态价值与生态智慧经验,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等多方面效益做出准确评估,提出系统性的、基于实证数据支持的多尺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绿色基础设施的营建模式和原理;定量评估活态农业文化遗产在生态韧性、社区福祉等方面的综合效益,提炼协同修复原理,集成历史智慧与现代技术的协同体系,为未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提供宝贵支持。
2、“千万工程”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本选题的核心价值在于,“千万工程”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范式。选题要求参赛者深入研究如何通过系统优化乡村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形成了“空间重构-生态修复-价值转化-民生改善”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3、我国新兴自然保护地体系协同对生态系统保护助力路径
本选题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深入探讨原真性保护与灵活保护的协同机理,在人地耦合大背景下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框架,为解决当前我国生态保护面临的碎片化、孤岛化等现实问题提供创新思路。研究需立足于服务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3030目标”实施需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修订提供科学依据,具有显著的政策支撑价值。
赛题要求:立足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的实际特征,在理论层面探索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内在机理,在实践层面凝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生态景观营造系统模式,在民生层面构建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普惠机制;要求系统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基础研究需梳理国内外案例并建立协同保护数据库,创新研究应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地域适应性保护模式,应用研究须开发决策支持工具包并形成政策建议;最终提出兼具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解决方案或工具箱,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生态保护与共同富裕双赢的模式总结,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乡村可持续发展及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5:国际综合赛道
主题:“中国方案·全球共享——青年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明互鉴”
赛道背景与目标: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3030目标”(2030年前保护30%陆地和海洋)。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从“共识”走向“行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保护与发展协同”的中国方案。大赛遵循“全球视野、青年担当、中国智慧、美好未来”主线,旨在通过青年视角,用全球通用的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文化价值和全球贡献的理解。
赛题要求: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中国实践+全球视野”为内核,展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创新探索、传统智慧与全球担当,推动青年成为“文明互鉴的传播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创作要求:中外学生联合组队,每队应包含至少2名外籍研究生,鼓励多国籍、多学科背景学生协作;参赛作品以短视频形式呈现,时长5-8分钟,语言要求为英文,需包含实地调研画面、人物访谈、数据可视化、文化符号等。此外,需提交创作说明一份(2000字左右,需包含“中国经验如何可复制”“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等内容)。
三、参赛规则
(一)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一般为在校研究生(含学术型和专业型)及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和本研贯通学生,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学研究生也可报名参赛。
国外大学受邀来华观摩本届大赛的为在读研究生,尤其有意愿参加第二届大赛的个人和团队代表。
(二)人数要求
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支团队参赛队员1-5人,设置队长1名。每个参赛队可选定指导教师1-2名。允许跨校组队,以队长所在单位为报名单位。
(三)作品提交
参赛研究生请登录“研创网”注册账号(https://cpipc.acge.org.cn),并由队长报名参赛(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注册时请备注研究生培养单位),完善报名信息和完成组队。请参赛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联系人定期登录“研创网”,履行本单位管理职责,完成本单位报名参赛人员的参赛资格审核工作。
2024年及以前参加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沿用之前的用户名和密码。2025年新增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官网链接申请单位账号,完成账户创建(https://cpipc.acge.org.cn/)。
参赛作品文案除基本信息外,主要包含如下六个方面内容:
1.参赛题目:聚焦赛题覆盖的核心要素,突出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基础,或卡脖子问题,或技术发明,或解决方案。不超过30字,一般不设副标题。
2.科学问题:陈述选定赛题的背景、国内外进展;提出有待深入研究创新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或需要完善的解决方案。2000字左右。
3.目标任务:基于选定的问题,提出参赛作品的目标和任务。400字左右。
4.主要内容:任务落地落实对应的具体调查研究、科学试验、方案优化等内容。800字左右。
5.实效与创新:陈述参赛作品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服务方面取得的实效,评价成果的创新性。800字左右。
6.成果及附件:支持参赛作品实效与创新的有关论文、专利、技术方案、软件著作权、奖励证书、应用证明等,包含参赛作品相关的短视频。附件支撑材料不超过10件。
参赛单位回执单见附件3;参赛作品申报书,见附件4。
(四)作品要求
以提交大赛的作品为准,同一参赛队伍限选定1个赛题提交1件作品。参赛作品内容应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使用参赛选手(团队成员)以外他人已公开发表或已在其他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参赛。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由所在单位科研部门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研究过程中未产生对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的说明和承诺。
(3)新药物(含兽药、农药)的研究,须有卫生(农业)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如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请同时提交。
(五)知识产权与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个人和团队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相关出版物,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演(含巡演)等活动项目。
(六)组织声明
大赛专家委员会享有对赛题的最终解释权,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大赛纪律
请参赛研究生培养单位尽力为参赛队员和参赛队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服务,督导参赛队员遵守大赛纪律。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引用文献必须注明来源,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研究生直接参与完成和做出贡献的研究成果,作品中出现与此相违的“成果”视为学术不端,一经查实,参赛作品和参赛队伍将接受处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对所有提交作品进行查重和相似度检测,相似度高于专家委员会参照有关范例确定的阈值,将判定为“违规”。参赛作品文案中引用他人的内容,必须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否则按“抄袭”认定。大赛组委会中设置监督与仲裁专家组,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处理赛事中的违规行为;违规的选手和参赛队伍将取消获奖资格,处理结果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
四、赛制赛程
本届大赛分为初赛、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用网上评审形式,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和路演等形式。
(一)初赛及评分标准
参赛学生(队伍)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由专委会、各院校推荐评审专家组成专家库,初赛由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线上评审,一般每个作品3名专家评审。
附:初赛阶段各赛题的指导性评审标准:
评分标准 |
评分指标 |
分值 |
作品的创新性(40分) |
创意的新颖程度 |
(10分) |
解决方案的创新性 |
(10分) |
|
技术或产品的原创性 |
(10分) |
|
应用场景的创新拓展 |
(10分) |
|
理论或技术实现(30分) |
理论/技术难度的攻克 |
(10分) |
理论/技术实现的稳定性 |
(10分) |
|
理论/技术成果的可复制性 |
(10分) |
|
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市场潜力(20分) |
产品或技术的市场适应性 |
(10分) |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行性 |
(10分) |
|
团队协作(10分) |
团队成员的互补性 |
(2分) |
现场展示的质量和效果 |
(4分) |
|
回答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
(4分) |
|
总分 |
四项100分 |
100分 |
(二)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采取现场竞赛和展示方式进行。进入总决赛的参赛选手和团队需要到总决赛指定现场对提交参赛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或包括参赛作品相关的实物展品展示),回答大赛评审专家的质询。大赛专家委员会委托评审专家组现场对进入总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总决赛决出的冠亚季军作品将于2025年9月23日在第五届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大会(5th WCBR)上进行分享展示(全英文)。
赛程 |
主要内容 |
时间 |
报名及参赛资格审核 |
报名及参赛资格审核 |
2025年6月28日至8月20日 |
作品提交 |
参赛队伍在线提交作品 |
2025年7月20日至8月20日 |
初赛 |
专家在线评审 |
2025年8月20日至9月6日 |
入围公布 |
公布进入全国总决赛队伍与作品 |
2025年9月8日 |
总决赛 |
现场路演、评审及颁奖典礼 |
2025年9月19日-21日 |
注:总决赛时间,以大赛官网通知为准。
五、作品提交及要求
1. 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需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带语音讲解的PPT等)打包压缩上传至百度云盘,上传完成后为参赛作品压缩包生成分享链接(提取方式务必选择分享链接自动填充提取码)并确保链接1年内有效,随后在系统提交作品处提交作品链接。压缩包命名规则:赛题-单位+团队名称-作品名称。初赛阶段不要求参赛队伍提交实物。进入全国总决赛的作品根据通知做好参加第五届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大会(5th WCBR)现场展示的相关准备。
2. PPT是大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参赛题目、科学问题、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效与创新、成果及附件等内容,突出新理论(新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工具)和新服务(新标准、新平台、新案例、新作品)等成果。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
3. 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初赛获得推选入围全国总决赛的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等,遵照三公原则做好有关评审环节。
六、大赛奖项设置与奖励办法
本届大赛设置本届大赛设置一等奖(含冠亚季军),二等奖和三等奖、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若干,具体数量由组委会根据参赛情况确定。
七、参赛单位报名回执
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系人,于2025年7月25日(周五)17:00前提交参赛单位回执(附件3),以便承办单位掌握各参赛单位情况,及时联系各参赛单位。
八、联系方式
工作日08:30-11:30,14:00-17:00。
大赛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老师
电话:0571-63741561
联系人:鲍老师
电话:0571-61066012
地址: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浙江农林大学行政楼412
电子邮箱:yjsb@zafu.edu.cn
(二)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网
网站链接:https://cpipc.acge.org.cn/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微信公众号
(三)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加入QQ群交流(793886367)。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执委会
2025年6月28日
附件1:大赛中文简介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9257ceb2d111408db1f33836a46640cc
附件2:大赛英文简介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bcaf9f226db4490fa2f4bcf0790f40b6
附件3:参赛单位回执单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0cbe19287a2e4435b9149b415689d44c
附件4:参赛申报书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8aac2e65d7604d9ea0b1605e3ba87a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