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参赛说明
发布时间:2024-03-13 来源: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阅读次数:116954

“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参赛说明

  一、竞赛时间

  开赛时间:2024年3月

  报名截止:2024年6月20日

  初赛、决赛时间:预计7月初举办初赛,8月中旬举办全国总决赛。

  二、赛区划分 

  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划分八大赛区:

  东北分赛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华北分赛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西北分赛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华中分赛区: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

  华东分赛区: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地区

  上海分赛区:上海市

  华南分赛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分赛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三、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主办单位: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中国电子学会

  公益支持单位: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承办单位:

  东北分赛区:东北大学

  华北分赛区:山东大学

  西北分赛区:西安工程大学

  华中分赛区:湖北大学

  华东分赛区:浙江工业大学

  上海分赛区:上海市电子学会/上海理工大学

  西南分赛区:重庆交通大学

  华南分赛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商业计划书专项赛:上海新微创源科技有限公司

  四、竞赛程序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分六个阶段:竞赛筹备、分赛区成立与竞赛宣传、参赛报名及参赛作品搜集、分赛区初赛、决赛现场评审颁奖、竞赛总结。具体参赛流程如下。

  

参赛流程图

 

  五、参赛办法

 

  1.中国在读研究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大四本科生(需提供学校保研、录取证明)均可参赛。

  2.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不接受个人形式报名。

  3.竞赛分为技术竞赛和商业计划书专项赛两大部分,两部分竞赛相互独立,组队、报名、评审、奖励工作均分开进行,互不影响。

  4.技术类竞赛部分由企业命题和开放命题两个赛道组成,参与企业命题赛道的团队由命题企业组织评审,分别获得技术竞赛初赛、决赛团队奖与企业专项奖,两类奖励相互独立,互为补充,奖金择高发放

  5.每支参赛队由指导老师、队长和队员组成。在同一个参赛部分(技术竞赛或商业计划书专项赛)中,指导老师一名或两名,队长一名,队员一名至二名,每位指导老师至多指导两支参赛队,每位参赛队员只能加入一支参赛队。

  6.参赛队伍成员须为是参赛作品有实质贡献的个体,不允许成员挂名。如发现挂名现象,组委会将永久取消挂名参赛者参赛资格,并向各参赛单位通报,请各位参赛者相互监督。

  7.组队时,由队长确认指导老师顺序和队员顺序,此顺序依据参赛贡献大小确定。获奖证书将严格按照组队顺序制作,不再确认和更改。

  8.参赛队员必须具有正式研究生学籍或已被确认录取资格。有特殊情况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参赛队中最多允许有一名是本科生,但必须事先向竞赛组委会申请并经过批准,本科生参赛申请详见官网附件

  9.参赛队伍经过所在参赛单位同意后,在竞赛官网上完成注册、组队报名、缴费及作品提交。

  10.参赛单位设立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工作小组或联络人,在竞赛官网注册参赛单位管理员账户,负责本参赛单位参赛队伍的资格审核和信息管理。

  11.技术类竞赛商业计划书专项赛报名费由主办方及秘书处单位中国电子学会收取并开具电子发票。报名费原则上每支参赛队伍500元人民币,如有特殊情况,各分赛区可适当调整,并出具官方通知。

  12.技术竞赛报名时,要求在报名页面填写描述作品创新点的作品简介,并填写最能说明作品创新点的三个创新关键词及成员分工说明。

  13.报名截止日期前,竞赛网站上填写的参赛队员、队员顺序及参赛作品信息均可变更,报名截止日期后,参赛队员及参赛作品不可变更,进入决赛后,参赛队可改进、完善其参赛作品,但不可更换参赛作品内容和参赛队员。如因特殊情况必须变更,参赛队需向组委会提交变更申请,组委会同意后,方可变更。擅自变更参赛信息的参赛队,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六、竞赛说明

  1.技术竞赛采用开放式命题与企业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参赛队自主选择作品命题。评审重点考察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技术实现以及团队综合能力。

  2.开放式命题分为以下个参赛方向,参赛队可自行选择参赛方向:

  (1)电路与嵌入式系统类,包括但不限于针对某一功能应用所开展的具有较强创新创意的电子电路软硬件设计、终端设备或嵌入式系统实现等,如基于FPGA、DSP、MCU、嵌入式系统等开发的软硬件系统、智能硬件、新型射频天线、并行处理系统、仪器仪表等;

  (2)机电控制与智能制造类,包括但不限于实现自动控制与自主运行的创新创意软硬件系统与电气自动化系统等,如机器人,飞行器,智能车,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传感器、设备或系统,电能变换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控制技术等;

  (3)通信与网络技术类,包括但不限于基于各种通信及网络技术研究开发的创新创意通信网络应用模块或系统,如网络安全、无线通信、光纤通信、互联网、物联网、空间信息网、水下通信网络、工业控制网络、边缘计算等通信或网络设备、系统或软件等;

  (4)信息感知系统与应用类,包括但不限于光电感知、传感器、微纳传感器与微机电系统、空间探测等传感与信息获取类软硬件系统,如工业传感、生物传感、生态环境传感、光电探测、遥感探测、定位导航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信号和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包括但不限于视频、图像、语音、文本、频谱信号处理和信息处理、特征识别,以及信号检测及对抗的软硬件系统, 如安防监控、音视频编解码、网络文本搜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