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
大赛动态
25
2023-04
TOP100,大赛十年贡献力榜单公布!
日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隆重举行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系统总结了大赛十年办赛经验,对十年来鼎力相助的社会各界表达致敬。会议发布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报告》,其中重磅公布了研究生培养单位贡献力TOP100排行榜,并为部分学校颁发致敬奖牌。致敬贡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目前唯一专门面向在读研究生的全国性赛事。创办十年来,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设立16项主题赛事,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参赛规模逐年增长,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高。全国65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90万研究生师生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10余家高校主动策划主题赛事并承担赛事组委会秘书处工作,80余家高校竞相承办赛事。值此大赛创办十周年之际,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贡献力”来集中展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致敬每一份为大赛所付出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研究生培养单位贡献力包括规模贡献、质量贡献、组织贡献和建设贡献四项指标,从不同视角量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贡献力。通过分析四个维度,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贡献力进行量化排序,最终确定贡献力前100名的高校名单。维度解析规模贡献体现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个主题赛事的响应和参与程度。2018-2022年参赛数据直观地显示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各主题赛事的报名人数逐年递增,数据背后蕴含着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赛事的响应和重视。质量贡献通过参赛队伍获奖情况来体现。参赛队伍参加相关主题赛事获奖情况体现了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培育参赛作品质量,为提升赛事含金量做出贡献。建设贡献指各项主题赛事组委会秘书处单位在相关主题赛事策划、筹备和建设中做出的贡献。各主题赛事组委会秘书处单位承担着相关主题赛事的整体推动和运行责任。受托承担大赛集中宣讲活动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建设贡献。组织贡献指各主题赛事的每一届承办单位在当届赛事组织中做出的贡献。承办单位为确保赛事的成功举办,承担了经费筹集、媒体宣传、人力物力保障、组织接待等实施执行工作。贡献力榜单根据贡献力的内涵与研发原则,通过多轮专题研讨和专家咨询会议讨论,最终确定规模贡献、质量贡献、建设贡献和组织贡献四个贡献力指标计算方法。规模贡献与质量贡献数据来源于2018-2022年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统一报名工作平台;建设贡献和组织贡献统计了2013-2022年间赛事组织实施信息。依据四个指标分值,最终获得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研究生培养单位贡献力排行榜,详见表1-4。表1研究生培养单位贡献力Top100研究生培养单位贡献力Top100排名学校排名学校1西安交通大学51长安大学2西北工业大学52西安邮电大学3浙江大学53中山大学4华中科技大学54贵州大学5清华大学55福建农林大学6武汉大学56西安石油大学7东南大学57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8中国海洋大学9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9西安工业大学10哈尔滨工业大学60大连理工大学11北京邮电大学61天津大学12国防科技大学62河南科技大学1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3浙江工业大学1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4重庆邮电大学1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5太原理工大学16西安理工大学66四川大学17电子科技大学67中国计量大学18江苏大学68河海大学19郑州大学69浙江理工大学20中南大学70浙江海洋大学21哈尔滨工程大学71南京师范大学22华东师范大学72海南大学23复旦大学73深圳大学24武汉理工大学74燕山大学25西安科技大学75东华大学26同济大学76东华理工大学27厦门大学77东北石油大学28重庆大学78吉林大学29湖南大学79福州大学30北京交通大学80湖北工业大学31中国人民大学81华东交通大学32北京理工大学82华北电力大学33西南石油大学83中国矿业大学34上海理工大学84天津工业大学35南京理工大学8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36云南大学86兰州大学37上海交通大学87华东理工大学38山东大学88南昌大学39上海大学89安徽理工大学40华南理工大学90武汉科技大学41宁波大学91哈尔滨理工大学4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92南京邮电大学4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3扬州大学44陕西科技大学9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45江苏科技大学95重庆科技学院46中国农业大学96昆明理工大学47中北大学97南京大学48西南交通大学98西北大学49兰州理工大学99沈阳航空航天大学50上海海事大学100广西大学表2研究生培养单位规模贡献力Top100研究生培养单位规模贡献力Top100排名学校排名学校1西安交通大学51重庆邮电大学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2西安邮电大学3西安科技大学53浙江理工大学4西安理工大学54中国矿业大学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5太原理工大学6西北工业大学56西安石油大学7武汉大学5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8郑州大学58浙江工业大学9华中科技大学59上海交通大学10江苏大学60湖北工业大学11东南大学61清华大学12云南大学62南京师范大学13浙江大学63华东交通大学14湖南大学64浙江海洋大学15兰州理工大学65华南理工大学16武汉理工大学6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7电子科技大学67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8国防科技大学68燕山大学19哈尔滨工程大学69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西南石油大学70武汉科技大学2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71大连理工大学22上海理工大学72安徽理工大学23重庆大学73武汉工程大学24福建农林大学74西京学院25华东师范大学75西南交通大学26厦门大学7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7江苏科技大学77中国海洋大学28上海工程技术大学78昆明理工大学29哈尔滨工业大学79四川大学30山东大学80云南财经大学31中南大学81华北电力大学32中北大学82吉林大学3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3沈阳工业大学34陕西科技大学84广西科技大学35上海大学85桂林电子科技大学36北京邮电大学86西南科技大学37南京理工大学87山东科技大学38北京交通大学88天津工业大学3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89中国计量大学40宁波大学90广西大学41东华理工大学91海南大学42贵州大学92华中师范大学43长安大学93南昌大学44上海海事大学94西北大学45河南科技大学95沈阳农业大学46河海大学96长江大学47北京理工大学97上海海洋大学48西安工业大学98东华大学49复旦大学99扬州大学50同济大学100东北石油大学表3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贡献力Top100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贡献力Top100排名学校排名学校1西安交通大学51云南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52天津大学3武汉大学53南京师范大学4浙江大学54燕山大学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5中山大学6西北工业大学56西南交通大学7电子科技大学57吉林大学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国防科技大学59西安工业大学10东南大学60南京邮电大学11华东师范大学61长安大学12上海交通大学62华北电力大学13哈尔滨工业大学63浙江理工大学14同济大学64太原理工大学15江苏大学65南京大学16南京理工大学66深圳大学1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67大连理工大学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68信息工程大学19北京交通大学69南通大学20北京理工大学70重庆邮电大学2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71扬州大学22厦门大学72西安科技大学23中南大学73中国海洋大学24上海理工大学74南京工业大学25哈尔滨工程大学75航天工程大学26湖南大学76浙江工商大学27华南理工大学77东华大学28山东大学78上海师范大学29武汉理工大学79湖北工业大学30复旦大学80南京农业大学31北京邮电大学81贵州大学32西安理工大学82河南科技大学33上海大学83华东交通大学34西南石油大学8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5重庆大学85海南大学36清华大学86东北石油大学37陕西科技大学87南昌大学3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88海军工程大学39中国人民大学89辽宁工程技术大学40中国农业大学90中国科学院大学4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91三峡大学42中国计量大学92华东理工大学43江苏科技大学93河海大学44郑州大学94空军工程大学45四川大学95西安石油大学46宁波大学96武汉科技大学47中北大学97重庆科技学院48上海海事大学98长沙理工大学49西安邮电大学99浙江农林大学50浙江海洋大学100浙江工业大学表4研究生培养单位建设和组织贡献力排行榜研究生培养单位建设和组织贡献力排行榜排名学校排名学校1清华大学3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西北工业大学35兰州大学3浙江大学35宁波大学4北京邮电大学47哈尔滨理工大学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48西南石油大学6哈尔滨工业大学48重庆科技学院7东南大学48天津工业大学8中国人民大学48航天工程大学9中国石油大学(华东)52华东师范大学10中南大学52南昌大学1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12西安交通大学52广西大学12华中科技大学5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2中国农业大学52贵州大学12国防科技大学52西安邮电大学12复旦大学59西安理工大学12中山大学59西安科技大学18杭州电子科技大学59山西大学19重庆大学59中北大学19西南交通大学59太原理工大学21郑州大学59内蒙古大学21哈尔滨工程大学59东北大学23北京大学59长春工业大学23北京交通大学59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3北京理工大学59上海理工大学23天津大学59上海师范大学23福州大学59上海大学23中国海洋大学59南京邮电大学23武汉大学59信息工程大学23武汉理工大学59中国计量大学23华南理工大学59安徽理工大学23海南大学59湖南大学23深圳大学59汕头大学23西安石油大学59桂林理工大学35大连理工大学59四川大学35东北石油大学59重庆邮电大学35同济大学59西南科技大学35华东理工大学59云南大学35东华大学59云南师范大学3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9西北大学35浙江工业大学59长安大学35浙江农林大学59上海工程技术大学35厦门大学59海军工程大学
24
2023-04
燃梦十载 赓续创新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在沪召开
4月14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暨“与时而新,踔厉奋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题论坛在复旦大学隆重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等出席大会。部分大赛合作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领导和嘉宾、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师生等近600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及论坛活动。翁铁慧代表教育部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积极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相关单位、向长期参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当前,我们迈上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多次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提供了基本方略和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统一部署,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结合点,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经历了改革创新和成效显著的十年。我们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突破。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抓重点建设、抓系统改革、抓基础结构,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加快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下功夫。二要紧扣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在加快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功夫。三要聚焦关键问题重点环节,在加快健全全面质量保障体系上下功夫。翁铁慧副部长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办赛方向、运行机制和办赛成效予以充分认可,她指出,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也不断成长、机制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成为研究生战线备受瞩目的赛事,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她希望大赛能够积极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主动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战略擘画和重大决策部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为使命,以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为途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攻坚“卡脖子”难题,推动人才供需对接和成果落地,引导政府、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办赛的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通人才培养输出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赛事成果认可和转化。以赛促科技创新、以赛促人才培养,助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登顶世界一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翁铁慧副部长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勉励研究生同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翁铁慧讲话杨卫在致辞中对大赛十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十年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因应“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而诞生,伴随着研究生教育这十年的蓬勃发展而成长。十年来,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坚持“立德树人”办赛方向,为超过88万研究生师生提供了创新实践和学术交流的舞台,得到研究生教育战线的积极响应;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办赛导向,对焦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重点发展领域,设置主题赛事,助力国家急需、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始终坚持公益办赛,积极筹集社会资源推动大赛发展,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教育部等部委的充分认可和关怀指导,“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写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等意见》中。经过十年发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已成长为被各级政府部门认可、对研究生群体有较强吸引力、在行业和社会中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杨卫代表主办单位对十年来支持大赛发展的教育部相关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社会各界表达敬意和感谢。最后,他表示,将根据党的二十大的新精神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赓续精神,踔厉奋发,开创大赛发展新篇章,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杨卫讲话▲解冬代表上海市政府致辞▲裘新代表承办单位复旦大学致辞武汉市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局局长姜铁兵和华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爱猛在会上分别代表与大赛长期合作的政府部门代表和企业发言,他们分享了合作办赛的收获和感受,给予大赛高度评价。▲姜铁兵代表武汉市委组织部发言▲王爱猛代表华为公司发言在总结大会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发布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报告》。报告全面回顾了大赛十年发展历程,从不同维度,全面分析了大赛十年发展数据,公布了十年发展贡献力排行榜与大赛参赛师生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为社会各方了解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提供了全面丰富的数据和信息,为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大会现场以沙画视频的形式,再现了大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和成就,以此致敬十年中一路陪伴系列大赛成长的专家学者、研究生教育战线师生、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图丨沙画回顾在大会致敬环节,大赛主办单位向十年来为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单位代表表达敬意,颁发致敬奖牌,他们是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研究生》杂志等部门和机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兆易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图丨十年致敬奖牌颁发合影翁铁慧副部长、杨卫会长为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的12支获得“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的团队代表颁发奖杯和证书。▲图丨“创新实践之星”合影大会举行了共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挂牌仪式。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武汉市委组织部、杭州市委组织部、合肥市委组织部将共同推动研究生成果转化工作,首批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将落户上海、武汉、杭州、合肥四座城市。▲图丨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挂牌仪式大会现场举行了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仪式。翁铁慧、杨卫、裘新共同按下开关,开启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新赛程,杨卫会长分别向本年度16项主题赛事的承办单位授旗。▲图丨启动仪式▲图丨承办单位授旗仪式最后,上海市教委响应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即时启动2023上海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图丨上海启动仪式会场外还设有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图文展,围绕“应运而生”“顺势而为”“乘势而进”“与时而新”四个篇章,展示了十年办赛的变迁与发展,呈现了十年大赛成果与经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唐继卫、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亓彦伟、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张淑林、舒慧生、姜培学、秘书长周杰等出席会议,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主持会议。会议由《中国研究生》杂志、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协办,由复旦大学承办。
12
2023-04
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正式开赛
4月14日,2023年度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仪式在上海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参加启动仪式并共同按下启动装置,宣布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正式启动。旨在鼓励参赛研究生创新激扬青春智慧,实践点燃梦想未来;踔厉书写时代之志,奋发尽显使命担当。图二启动仪式现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主题赛事设置模式,主动对接我国基础研究、智慧社会、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智能制造、能源体系、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部分“卡脖子”核心技术领域,助力国家急需、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2023年,大赛配合教育部“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共设置如下16项主题赛事。在仪式现场,杨卫会长还分别为各主题赛事的承办单位领导授旗。启动仪式也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的重要环节,在正式开启新一届大赛赛程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未来新篇章。图二承办单位授旗仪式更多关于大赛赛事介绍、赛程安排、赛事指南等可登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网(http://cpipc.acge.org.cn)查询并注册报名。
03
2023-04
关于举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庆典暨“与时而新,踔厉奋发,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论坛的通知
30
2023-03
“中国光谷 华为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参赛说明
“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参赛说明一、时间及地点报名启动时间:2023年3月30日报名截止时间:2023年6月18日初赛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3年6月25日决赛时间:2023年8月1日-8月5日决赛地点:华中科技大学二、参赛办法1.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在读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含留学生)和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大四本科生(需提供学校保研、录取证明)及国外高校在读研究生均可参赛。2.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个参赛队由两至三名学生组成。每个参赛队可选指导教师一名或两名,设置队长一名。每位指导教师至多指导三个参赛队,每位参赛队员只能加入一个参赛队。3.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hp/10。参赛队在大赛官网上注册、完善报名信息、组队。参赛队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资格审核后,参赛队在官网上提交参赛作品。4.在初赛阶段,参赛队可以选择自主命题,也可以选择企业命题。对于选择企业公开命题的参赛队,其作品将由企业进行评审。企业公开命题的要求详见官网。5.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8日,作品上传截止日期为6月25日。三、作品要求1.在初赛阶段,参赛队可以选择自主命题,也可以选择企业命题。自主命题参赛作品面向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方向、光电子芯片与器件方向、EDA算法与工具设计方向,可以结合研究课题,提交相关的创意、创新或创业作品,具体方向与细分领域如下: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细分领域:模拟、数据转换器、数字系统与电路、图像MEMS医疗显示等接口、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存储、电源管理、射频技术与无线系统、有线传输、前沿领域与交叉学科。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方向细分领域:先进逻辑器件、新兴电子器件、存储器、射频器件、功率器件、传感器、MEMS及生物电子器件。光电子芯片与器件方向细分领域:光子芯片光电融合芯片异质异构光电芯片与器件集成光电子器件及应用EDA算法与工具设计方向不再进行领域细分。对于选择企业命题的参赛队,其作品将由企业进行评审,企业命题的要求及奖项设置详见官网。2.自主命题参赛作品所属细分领域可以是一到两个,参赛队认为作品涉及除报名题目外的其他领域,可在作品提交时具体标注。企业命题参赛队可报名多个企业命题,针对不同赛题提交不同作品。3.参赛作品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附件包括但不限于参赛团队照片、必要的技术文档、样机照片等。创“芯”大赛不要求参赛队伍提交实物。4.PPT是初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背景、设计原理、创新创意、功能/性能演示等内容,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8分钟。5.参赛团队照片2张,其中全体成员(包括指导教师)合影1张,全体成员在参赛单位标志物前合影1张,单个图片大小不超过2MB。6.将PPT和附件打包在一个文件夹中并压缩,命名为“参赛单位-参赛队-作品名称-细分领域1(必选)-细分领域2(可选)”并提交至大赛官网。7.参赛队伍需将作品成果按照大赛规定的格式提供成果表格(包括:论文、专利、学术奖项),如参赛队伍所提交成果中含有他人成果(三位参赛队员名字均不在作者名单中),即视为审查不通过,按0分记。成果为学术性成果或者奖励,学生参与的项目不能算做成果。成果清单模板下载:http://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89e255c29cc84acaacd912c9f6fba94d8、曾在往届创“芯”大赛中获得过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队伍,需在作品文件中标明获奖成果与获奖后新完成的工作。参赛队伍在其他赛事上获奖的队伍也需标注所获奖项。9.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参赛队伍所有,鉴于创“芯”大赛作品的特点,需要保密的内容不得在作品设计PPT和附件中体现。10.自主命题不限制参赛作品所使用工具的品牌,型号和版本,由参赛队自行选择,所使用软硬件工具的品牌不影响竞赛成绩。四、评审办法1.创“芯”大赛分为两级评审:初赛评审和决赛评审。初赛评审采用网络或会议评审的方式进行。决赛为现场赛,采用答题、答辩及竞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初赛评审方式不要求参赛队员到达评审现场,评委通过参赛作品的电子文档进行评审。如有需要,评委可要求参赛队员通过QQ、微信等通讯工具进行视频、语音远程答辩,以求对参赛队和参赛作品充分了解,做出合理的评审决定。3.创“芯”大赛决赛包括三个环节:答题、答辩、竞演。4.答题环节。该环节由基础题及上机设计两部分组成。参赛队的每位成员须独立完成基础题,其平均分作为参赛队的基础题成绩;上机设计题分为集成电路设计类、半导体器件与工艺类、光电子芯片与器件类及EDA算法与工具设计类,具体题目设置详见决赛通知,参赛队任选其中一个方向并集体完成。此环节的综合成绩排名前50名的参赛队伍晋级答辩环节,其他参赛队伍不参加答辩环节。5.答辩环节。所有晋级的参赛队参加答辩环节,答辩内容为初赛阶段提交的参赛作品的现场演讲,并回答评委的提问。选取前15个队伍参加竞演环节。6.竞演环节:每个参赛队进行路演,并回答评委问题,由评委及现场观众共同打分,得出最终名次。前3名为本届创“芯”之星荣誉的获得者。五、奖项设置和奖励办法1.创“芯”大赛决赛设团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单位等奖项。2.团队一等奖15名,前三名队伍获得“创芯之星”荣誉称号,奖金5万元,获奖证书、奖杯,其余队伍获得奖金2万元,获奖证书;团队二等奖35名,奖金8千元,获奖证书;团队三等奖若干名,获奖证书;最佳指导教师奖若干名,获奖证书;优秀组织单位若干名,获奖证书;3.企业命题具体内容及专项奖信息见竞赛官方网站。4.决赛各个奖项均获得由组委会统一颁发荣誉证书。六、其他1.决赛期间,参赛队餐费、住宿费由组委会负责,差旅费等其它费用自理。2.不能组队参加本届竞赛的单位可以派员进行观摩,每个单位可派1-2名代表,观摩人员交通费和住宿费用自理,承办单位将提供有关方便。具体观摩方案请关注后续通知。3.进入决赛的参赛队必须自带电脑(及网线转接口)。决赛现场将为每个参赛队伍提供3个标准有线网络接口,可连接至大赛服务器。大赛服务器所需接口软件及服务器内安装的软件列表将于决赛前提供,请关注后续通知。4.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大赛评审的实际需要,部分赛事时间节点可能会产生变化,具体时间调整另行通知,相关事宜详见大赛官方网站。5.大赛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七、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秘书处联系人:张逸轩联系电话:0592-5776165;17606905288邮件地址:cpicic@163.com单位:清华海峡研究院承办单位联系人:朱玉玲联系电话:027-87792600;15271921849邮箱:zhuyuling@hust.edu.cn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承办单位介绍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承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并遵循“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承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三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先后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学院按照“国际视野、拔尖示范、协同育人、自主创芯、服务地方"的思路,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三位一体”,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支撑和引领华中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又称中国光谷、简称光谷,于1988年创建成立,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并获批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央企集中建设人才基地、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至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成为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
07
2023-03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 2023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3月2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执委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结2022年赛事运行工作成效,并就2023年新增主题赛事、工作要点、大赛十周年庆典活动等事项进行商讨。会议由大赛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组织召开,来自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中国电子学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北工业大学、清华海峡研究院、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各主题赛事组委会秘书处以及大赛媒体支持单位《中国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负责人5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各主题赛事秘书处单位对2022年赛事组织情况、办赛亮点、成果经验进行总结,并交流了2023年工作设想。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赛事为研究生创新成果展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优质平台,并在健全竞赛机制、提升赛事质量、打造赛事品牌等方面献言献策。学会赛事与合作部对2022年度系列大赛总体运行情况作汇报,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发展报告》内容研究生培养单位十年贡献力量化模型。同时,会议就2023年工作要点、工作安排及十周年庆典等事项征求意见,与会代表重点在“强本推新,加强赛事统筹”“强化效应,推动成果转化”“提质增效,完善工作平台”“系统总结,谋划未来发展”“塑造品牌,扩大赛事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研讨。2023年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创办实施十周年。学会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竞赛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为人才强国战略贡献一份力量。赛事安排上,除现有13大主题赛事之外,拟筹划新增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3个新赛事,实现赛事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政产教协同,着重在人才供需对接、推动成果转化上发力。学会还将筹备十周年庆典活动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主题论坛。
28
2022-11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3年) 企业合作邀请函
01
2022-11
“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颁奖典礼参会说明
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将于2022年11月11日-13日在江苏省如皋市开元名都大酒店举行,具体事项说明如下:一、参会对象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颁奖典礼拟邀请第十七届研电赛全国总决赛技术类竞赛、商业计划书专项赛一、二等奖获奖团队、企业专项奖全体获奖团队成员代表及获奖团队优秀指导老师到现场接受表彰。其中,受邀参加颁奖典礼的团队,至多两名学生代表参会,指导老师参会人数不限,第一指导教师优先。二、疫情防控要求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有关要求,拟参会人员前10天内有境外旅居史、7天内有国内高中风险区或3天内有国内高中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等)、当地政府宣布全域封闭管理地区旅居史以及会前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任何疑似症状的,应更换人员参会。所在区域风险等级可通过国务院客户端-疫情风险查询功能查询,最终风险等级情况以如皋市卫健委发布为准。所在区域风险等级可通过国务院客户端-疫情风险查询功能查询,最终风险等级情况以如皋市卫健委发布为准。三、交通安排(暂定)(一)接站安排1.时间:11月11日8:30-20:30(首班车8:30,末班车20:30,若行程未在接站时间内,或请自行安排)2.接站地点:如皋南站、如皋站、南通兴东机场3.接站标志:志愿者(穿着大赛服装),接站牌(带有大赛标志)。(二)送站安排1.时间:11月13日13:002.送站地点:如皋南站、如皋站、南通兴东机场3.若在规定时间以外返程,请自行安排。4.详细安排见后续发布四、入住安排(暂定)1.11月11日报到后,请所有人员前往如皋开元名都大酒店领取资料。2.会务组将统一安排所有人员住宿,根据回执提交时间及实际情况依次安排入住酒店。现场在签到处报到后,将根据酒店安排情况分别前往如皋城开开元大酒店、锦都金鼎大酒店、全季酒店(吾悦广场店)办理入住。3.指导老师、带队老师住宿费自理。4.酒店的具体信息如下:(1)酒店名称:开元名都大酒店酒店具体位置:如皋市城南街道惠政东路158号;酒店消费标准:标间/大床(双早)360元/间/夜(2)酒店名称:锦都金鼎大酒店酒店具体位置:如皋市海阳南路288号;酒店消费标准:标间/大床(双早)360元/间/夜(3)酒店名称:全季酒店(吾悦广场店)酒店具体位置:如皋市惠政东路168号亿联广场1号楼;酒店消费标准:标间/大床(双早)300元/间/夜交通及住宿安排具体详情官网随时更新五、用餐安排会期(2022年11月11日-13日)用餐情况为:1.颁奖典礼活动包含11日晚餐,12日午晚餐,13日午餐;2.早餐均在入住酒店使用3.午餐和晚餐均在开元名都大酒店用餐(具体时间和地址可参考现场餐票地址)六、活动要求1.参加颁奖典礼团队需携带完整参赛作品或核心子系统部件前往指定地点进行展示交流。2.组委会为每个参赛队伍提供标准展位及一个插头,请参赛队自行携带作品演示所需电插板。3.请参赛队制作“门型展架”,并自行带到颁奖典礼现场。作品简介“门型展架”,用简短的文字、图片呈现作品关键信息,规格为80*180cm。企业专项奖获奖队伍也需准备门型展架进行现场展示交流。4.参赛作品如需提前邮寄到颁奖典礼场地,请在包裹外醒目处张贴快递封面,模板见附件1,以方便工作人员统计接收,避免遗失。5.快递邮寄地址:江苏省如皋市城南街道惠政路开元名都大酒店,接收人:赵近15862869009七、报到要求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指派领队老师组织获奖团队携参赛作品实物、宣传易拉宝,并持48小时核酸证明、健康码、行程码绿码于11月11日到江苏省如皋市城开开元名都大酒店报到,报到前应在酒店核酸采样点进行“落地检”,并填写《健康承诺书》。会议期间,请参会人员佩戴口罩,并自觉配合接受体温检测及每日核酸检测。满足颁奖典礼活动要求的获奖团队师生代表及带队老师,请于2022年11月7日12点前扫描问卷星二维码填写回执,并加入颁奖典礼QQ群,群号:431474268,加群需备注:学校-团队名-姓名。八、联系方式研电赛组委会:400-8850-611邮箱:cieeda@163.com如皋市卫健委:0513-87650120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2022年10月31日附件1:第十七届研电赛颁奖典礼快递标注规范
10
2022-10
关于“航天三江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报名延期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鉴于近期疫情形势复杂,也为了使参赛选手有更多时间完善作品、提高作品质量。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航天三江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报名时间延长,具体安排如下:1.报名截止时间:10月30日2.各培养单位资格审核截止时间:10月31日3.提交作品截止时间:11月1日4.公布大赛决赛入围名单:11月5日-11月15日5.决赛时间:拟定12月上旬(具体时间将提前通知)大赛相关事宜详见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未来飞行器)。如有任何疑问,可通过邮箱或电话与大赛负责人联系,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大赛联系方式:秘书处联系人:梁星丹牛茂贵联系方式:029-88460398邮箱:pyb@nwpu.edu.cn大赛承办单位联系人:王猛联系方式:0451-86415152邮箱:ffvc2022@126.com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2022年10月10日
10
2022-10
关于“西湖科创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延长报名、资格审核时间等事宜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参赛队伍:“西湖科创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决赛评审、路演及颁奖典礼计划定于2022年12月9-11日在杭州举办。为给参赛师生更加充裕的时间报名、备赛,经研究决定对原时间节点予以延期,请各培养单位做好相关资格审核工作,赛程安排具体如下:赛程安排赛程主要内容时间节点报名参赛队伍报名截止11月8日17:00资格审核培养单位进行资格审核截止11月9日17:00作品提交参赛作品提交截止11月10日17:00初赛专家进行初赛评审11月10日-11月25日初赛公布进入决赛作品及队伍11月28日-11月29日决赛决赛队伍做好决赛准备11月29日-12月9日决赛作品展示、评选、路演及颁奖典礼12月9日-11日相关问题咨询方式:报名资格及审核等问题----秘书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系人:焦老师电话:010-82317785邮箱:smartcity2014@163.com2.决赛会务安排等问题----第八届大赛承办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联系人:楼老师电话:0571-85290122邮箱:zjutcspg@163.com赛道与赛题咨询等问题----联系人:李老师邮箱:secret@smartcityunion.cn更多信息请关注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hp/1和智慧城市大赛微信公众号。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西湖科创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执行委员会2022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