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
大赛动态
27
2022-07
办赛有章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制度体系出台
近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发布了大赛总章程及一整套管理办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目前包含13项主题赛事,各主题赛事陆陆续续都建立了各自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办法。此次出台的“1+1+1+X”制度体系,是将各主题赛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的制度化设计,包括一个纲领,即《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总章程》,一套制度,一本工作手册,X指的是各主题赛事制定各具特色的实施办法。旨在通过一整套制度体系和规范的工作程序,综合施策,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大赛管理、监督、合作、保障等制度机制,规范工作程序,彰显主题特色,形成“依规办赛、职责明晰、公开透明、监督有序”的科学管理模式,提升系列大赛整体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章程》阐明了系列大赛的办赛宗旨及目标、赛事运行模式、两级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主题赛事设置条件、程序及各主题赛事统一统筹与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此外,《章程》还明确了参赛对象以境内外在读研究生为主,规定参赛作品须由参赛团队原创,其涉及的发明创造、商业计划书、案例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未经作者允许,任何人不得私自盗用参赛作品成果。《章程》还规定了赛事评审的回避制度及获奖作品公示制度等赛事监督内容。此次出台的一套制度共有9个管理办法,即参赛队伍管理办法、评审管理办法、承办管理办法、安全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对外合作管理办法、纪律监督管理办法、标识使用管理办法、信息管理办法,以期使系列大赛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互相督导,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保障参赛选手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维护大赛社会声誉。上述章程和管理办法经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近期将通过大赛官网对外公布。一本工作手册将用于指导各赛事相关部门办赛工作。组委会副主任委员丁雪梅在组委会会议解读组委会职责及工作规则组委会副主任委员金保昇在组委会会议解读章程及相关制度
25
2022-07
领导挂帅,专家站台,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
日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组委会和顾问委员会成立授聘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和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院士分别领衔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卫对百忙之中参与、支持系列大赛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及敬意。他强调集专家之智、汇众家之长是推动大赛健康发展的体系保障。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系列大赛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他希望各位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共识,推动系列大赛整体建设取得新成效。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沁平院士首先充分肯定了系列大赛的定位和作用,高度评价了大赛近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同时他指出,系列大赛机遇挑战并存,发展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定位和使命,进一步优化运营,扩大影响,服务研究生教育改革,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最后,他代表顾问委员会表态,发挥顾问作用,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集众智、献良策、聚合力。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陆建华院士表示,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的成立,代表着大赛组织落实有章法,统筹管理有保障。作为顾问委员会成员,将做到有顾有问,多筹发展之策,多谋创新之举,关注和支持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未来发展。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作为系列大赛等最高决策机构,主任委员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担任,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金保昇担任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等各主题赛事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部分省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共19人担任委员。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顾问委员会是系列大赛发展的咨询机构,主任委员由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原会长赵沁平院士领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钟志华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另有在学术和教育管理方面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倪光南院士、潘云鹤院士、高文院士、方滨兴院士等14人担任委员。至此,系列大赛的组织架构已搭建完成,组织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已先后成立。各组织机构将协同推动相关主题赛事稳步发展,形成主题赛事特色品牌,凝聚共识,协同发展,推动系列大赛整体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下,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专门面向在校研究生的全国性赛事。系列大赛现有主题赛事13项,分别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电子设计、数学建模、乡村振兴、公共管理、网络空间安全、“双碳”技术及金融科技等重要领域,旨在助力国家急需、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21
2022-07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组织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成立授聘仪式在京举办
19
2022-07
关于“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延长报名和提交作品时间的通知
各相关研究生培养单位、各位参赛师生: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和暑假假期等因素,参考部分培养单位建议,经组委会研究决定,网上注册、报名、资格审核时间延长至7月30日;网上提交参赛作品时间延长至7月31日。其余时间节点不变。“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2022年7月19日附:大赛日程安排时间事项6月10日-7月30日联系人信息反馈6月10日—7月30日网上注册、报名、资格审核6月15日—7月31日网上提交参赛作品8月5日—8月20日作品评审、公布决赛名单8月25日—9月10日网上提交决赛作品展板设计9月下旬(决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全国总决赛
11
2022-07
关于参加和观摩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的通知
关于参加和观摩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的通知教指委〔2022〕8号有关单位: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整体趋稳的情况下,根据大赛章程,我委现启动参加和观摩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的报名工作。有关事宜如下:一、比赛时间2022年8月13日-14日二、参加人员1.32强队伍成员:本届案例大赛32强队伍的指导教师和队员(每队至少3名队员)。2.观摩人员:(1)教师:本届案例大赛参赛队伍的指导教师和其他MPA教师;(2)学生:本届案例大赛参赛队伍的队员或其他MPA在校研究生。说明:大赛全程进行网络直播,建议优先选择网络直播方式观赛。具体直播信息另行通知。三、比赛内容决赛具体形式如下:1.第一轮为32进4的比赛:参赛队伍现场展示初赛提交的案例正文及分析报告,并与相应比赛队伍进行讨论问辩。2.第二轮为四强赛:进入总决赛的4支队伍,由组委会提供同一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案例分析,并进行现场展示与问辩。四、活动安排(一)报到时间1.32强队伍报到时间:2022年8月13日中午12点前。2.其他人员报到时间:2022年8月13日8:30-21:00(或于8月14日上午7:50前在赛场外进行报到和领取材料)。(二)比赛时间2022年8月14日8:00-12:00(决赛第一轮);2022年8月14日18:30-21:30(决赛第二轮)。(三)报到、住宿及活动地点郑州市嵩山饭店(地址:郑州市伊河路156号,联系电话:15036129218)。具体比赛地点另行通知。特别说明:本次活动因规模较大,会务组将优先为评委、32强队伍队员及指导教师预订住宿,其他观摩师生将按酒店可容纳的最大限度保证住宿。其中,学生以合住为主。(四)报名方式请参加和观摩比赛的师生于8月1日上午8点前访问链接http://survey.mpa.org.cn/vm/Qvk5JfF.aspx进行报名,我委将于8月4日下午在教指委网站(www.mpa.org.cn)公布现场观摩人员名单。报名截止后,会务组将与院校评委和32强队伍师生单独联系。五、费用安排不收取会议费,与会人员自理往返交通费和食宿费,请所在单位给予支持。六、防疫要求大赛期间,全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人员以及14天内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请勿前往郑州参加本次活动。同时,为配合国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举措,所有人员均须携带疫情防控个人承诺书(后续发布)、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纸质版或电子版),通过健康码和行程码认证进入比赛现场。七、联系方式教指委秘书处:联系电话:15727392399(于老师),邮箱:mpa@mpa.org.cn。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系电话:13623812651(娄老师),邮箱:xinghualou69@126.com。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22年7月11日关于参加和观摩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的通知.pdf
04
2022-07
关于征集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 系列大赛”主题赛事承办单位的函
各有关单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下简称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下,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专门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全国性、公益性竞赛。现就征集2023年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相关主题赛事承办单位有关事宜函告如下:一、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简介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创立于2013年,旨在服务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中心工作,以竞赛的方式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助力国家急需、重点发展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对焦国家急需、重点发展领域设置主题赛事,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办赛,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办赛特色。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得到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委的认可、指导和大力支持。“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写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获奖成果被研究生教育重要评估评审活动认可。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也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部分赛事获奖成果列入上海市非沪籍生源落户加分项,武汉市委组织部长期联合办赛等。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得到了超过600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2021年超过11万海内外优秀学子组队参赛,创历史新高。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已逐渐成长为被各级政府认可支持、在研究生群体中有强大吸引力、在业界和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办赛方向,配合教育部“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发挥赛事平台作用,吸引社会各方资源,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融合对接,为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二、2023年主题赛事2023年,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将设置如下13项主题赛事:1.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2.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3.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4.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5.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6.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7.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8.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9.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10.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11.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12.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13.中国研究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主题赛事介绍详见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其中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创“芯”大赛、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2023年的承办单位已经确定。三、申办基本条件研究生培养单位、地方产业园区及企业均可申报承办赛事。申报承办单位应满足如下基本条件:(一)申办意愿强烈,遵循大赛理念,遵守大赛制度;(二)具有组织保障能力。能够满足举办赛事所需的场地、网络等硬件需求,同时具备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人力资源基础;(三)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学科基础良好,学生参赛规模大,获奖成果多,同等条件下,已取得优秀组织奖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优先;(四)属地产业园区有赛事主题相关领域的产业基础,企业从事赛事主题相关领域的生产和应用;(五)能够自筹或自主面向社会筹集办赛经费;(六)取得属地政府部门支持的单位优先。四、申请方式拟申办相关主题赛事的单位,撰写赛事承办申报书并加盖单位公章,递送至各主题赛事组委会秘书处。申报书内容应包含:申办单位基础情况、场地设施及人力财力保障情况、各级各类赛事承办经验、筹集办赛经费能力,申办主题赛事相关领域学科建设情况,重点论述与主题赛事学科群的现状与特色,产教融合企业资源等。有地方政府支持的,另附政府公函或证明材料。五、其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赛事联系人:蒋越,010-82158907,邮箱:acge-ss@tsinghua.edu.cn。附件:1.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主题赛事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2.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主题赛事近年承办单位名录附件1: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主题赛事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主题赛事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联系电话邮箱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焦淳010-82317785smartcity2014@163.com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牛茂贵029—88460213niumaogui@nwpu.edu.cn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周青青奚社新025-83795939gscpc3@seu.edu.cn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电子学会刘霆轩马树红010-68600723cieeda@163.com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清华海峡研究院张逸轩0592-577077817606905288cpicic@163.com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鲍雨欣滕如萍0571-88208147cpipcai@163.com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赵文0451-86416419zhaowen@hit.edu.cn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院董建党亓北林0532—8698331186981632eeidc@upc.edu.cn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于建010-62519150mpa@mpa.org.cn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全国农业教指委秘书处武镒010-62731259wuyi@cau.edu.cn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窦钊刘畅15201198968010-62283527-801dou@bupt.edu.cnliuchangsse@bupt.edu.cn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王瑶0755-26036205wyao0903@sz.tsinghua.edu.cn中国研究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清华大学研工部五道口金融学院研工部刘笑瑜010-62706105cpipcFinTech@pbcsf.tsinghua.edu.cn附件2: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各主题赛事近年承办单位名录主题赛事年份届次承办单位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2014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2武汉大学20163北京大学20174西南交通大学20185中山大学20196同济大学20217东华大学20228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20151西北工业大学20162国防科技大学2017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4解放军航天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5厦门大学20206中南大学20217西北工业大学20228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201310中南大学201411天津大学201512北京交通大学201613重庆大学201714西安交通大学201815中国海洋大学201916福州大学202017华东理工大学202118华南理工大学202219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2014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10杭州利尔达科技园201611上海嘉定工业园区201712惠州市政府2018-202013-15南京江北新区202116绍兴市政府202217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20181清华海峡研究院、厦门理工学院、清华校友总会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20192杭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有限公司20203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14北京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225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20191浙江大学20202国防科技大学20213深圳大学20224兰州大学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20191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2西安交通大学20213华中科技大学20224浙江大学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2016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4东北石油大学20185西南石油大学2019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07西安石油大学20218哈尔滨工程大学20229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20171浙江大学20182复旦大学20193中山大学20204线上20215海南大学20226郑州大学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20211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20221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20221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研究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20221清华大学
28
2022-06
关于举办“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初赛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初赛将于7月28日-8月25日全面展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初赛时间安排各分赛区承办单位依据疫情防控要求与参赛师生规模,视情况采用现场评审、会议评审、混合评审三种方式进行。受疫情防控不确定性影响,初赛安排以各赛区最终通知为准。二、初赛评审规则1.技术竞赛中,开放命题由分赛区承办单位组织评审,企业命题参评企业奖项,同时参与对应分赛区开放命题评审;商业计划书专项赛初赛将由全国组委会统一组织会评。2.在企业命题及企业专项奖中获得最高奖项的团队,直接入围全国总决赛。企业命题及企业专项奖最高奖项不唯一的,由企业推选其中一支团队入围。3.初赛设团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及优秀组织奖。商业计划书专项赛初赛设团队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老师奖以及优秀组织奖。技术竞赛初赛一等奖获奖比例不超过20%,二等奖获奖比例不超过30%,三等奖获奖比例不超过30%。提交参赛作品不完整,不合规的,将直接淘汰不予评奖,初赛获得一等奖的部分参赛队获得决赛晋级资格。技术竞赛与商业计划书专项赛晋级比例将根据报名情况确定。4.各赛区赛程安排及详尽要求参见研电赛官网首页——分赛区通知,通知未尽事项参见参赛说明。研电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hp/6三、初赛评审要求1.现场评审包括作品展示和分组答辩两个环节,原则上现场赛参赛队必须携带作品前往指定地点进行展示,如作品实在不便携带,可录制作品演示和解说视频带到现场播放。如因疫情影响或特殊原因,参赛团队无法前往,分赛区将安排参赛团队进行线上作品展示及答辩。2.会议评审不要求参赛队员到达评审现场,评委通过参赛作品的电子文档进行分组评审。如有需要,部分成果实物演示和评审答辩可采用网络方式进行,没有条件进行实物演示的,可采取电路仿真、系统模拟、网络化系统集成等方法模拟演示。请各参赛队员在专家会议评审当天保持手机及网络畅通,以备远程答辩需要。3.初赛参评团队应按照分赛区要求,提前准备身份证配合进行身份核验,评审过程不得有非参赛成员参与,一经发现当即取消参赛资格并通报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四、初赛评审结果1.竞赛分赛区所有评审结果将于8月26日统一公布在研创网及研电赛官方公众号,请密切关注。2.竞赛设立质询机制,成绩公布后,2天内如有质询申请,请于研电赛官网附件下载区下载复议申请表,并由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盖章后方可受理。分赛区执委会收到申请后交由该评审组专家复议给出答复,依然有异议的可申诉至竞赛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结果作为最终结果,质询结束。3.竞赛设立争议期,评审结束后,组委会即在官方网站公布拟获奖参赛队的名单,接受广大师生的举报,为期十天。如果举报属实,获奖参赛队确有违纪行为,组委会有权取消其获奖资格,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争议期过后,名单正式生效。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中国电子学会代章)2022年6月29日附件:“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研电赛初赛通知
22
2022-06
关于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延期举办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鉴于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形势严峻,为保障参赛人员身体健康,确保大赛的顺利举办。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延期,具体安排如下:1.报名时间:8月20日-10月10日2.提交作品时间:8月20日-10月20日3.公布大赛决赛入围名单:10月21日-10月31日4.决赛时间:拟定12月上旬(具体时间将提前通知)大赛相关事宜详见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未来飞行器)。如有任何疑问,可通过邮箱或电话与大赛负责人联系,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大赛联系方式:秘书处联系人:梁星丹牛茂贵联系方式:029-88460213邮箱:pyb@nwpu.edu.cn大赛承办单位联系人:王猛联系方式:0451-86415152邮箱:ffvc2022@126.com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2022年6月22日
16
2022-06
关于“华为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延长报名时间的通知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各参赛同学:受近期疫情防控的影响,大赛秘书处与承办方讨论后决定延长“华为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报名时间至7月20日,作品提交时间至7月27日,后续赛程顺延。考虑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资格审核时间,建议同学们尽快完成大赛报名,并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及时审核报名参赛资格,资格审核通过后方可提交作品。大赛赛程时间安排:时间内容4月22日-7月20日大赛报名4月22日-7月27日作品提交7月28日-9月2日初赛评审与晋级结果发布10月13日-10月16日决赛评审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秘书处联系方式:滕如萍、鲍雨欣,联系方式:0571-88981401,电子邮箱:cpipcai@163.com。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研究生综合教育楼803办公室,邮编310058。承办单位联系方式:陈美臻,联系电话:0931-8912435,邮箱:cpipcai@lzu.edu.cn。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730000。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加入QQ群交流。组织人员、指导教师QQ群聊号码:878948462,群聊二维码:(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群)参赛选手QQ群聊号码:337189915,群聊二维码:(参赛选手群)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
10
2022-06
“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邀请函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国家能源装备业创新发展,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2022〕24号《关于举办2022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函》相关要求,现将“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大赛背景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于2014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起设立,赛事以“竞赛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展理念,围绕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打造研究生创新交流实践平台,满足国家机械装备制造业高层次人才需求,促进国家能源装备业创新发展。大赛的目标是办成广大研究生踊跃参与,研究生培养单位乐于组织,装备行业广泛认可的国家级、高层次重要赛事。二、组织机构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3.联合主办单位:湖北省教育厅、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4.承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市人才工作局5.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联合主办单位、秘书处单位、承办单位和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6.组委会秘书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7.支持媒体:《中国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三、赛制和赛题要求1.赛制大赛分为预赛与决赛两个阶段。预赛采用网上评审形式,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及实物演示、3D模型展示等形式。2.赛题本届大赛赛题以新能源装备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海洋能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装备;(2)油气绿色高效开发装备;(3)新能源材料开发装备;(4)新一代交通能源动力装备;(5)其他能源装备;(6)企业命题(见附件一)。3.作品形式参赛作品可为产品实物、样机模型、控制系统软件作品、三维模型、工作原理展示等。4.作品要求(1)作品须为原创,符合赛题要求,构思巧妙,设计合理;(2)涉密作品和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作品不得参赛;(3)在往届作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的作品,应标注出创新之处;(4)已经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某项主题赛事获奖的参赛作品,不能以同一作品参评其他主题赛事的奖项。四、参赛对象和方式1.参赛对象正式注册的国内外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及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大四本科生。2.参赛方式以学校为单位,个人或团队参赛,每个团队参赛队员一般不超过5人(第1申报人为参赛团队队长),指导教师一般不超过2人,允许跨学校组队。进入全国决赛后,不得变更参赛项目和团队成员。请参赛单位指定一名联系老师,负责审查参赛学生的参赛资格,参赛单位回执单(见附件二)请于2022年7月20日前发送到大赛邮箱eeidc@upc.edu.cn。3.作品提交预赛阶段:通过大赛官网提交作品报告书(模板见附件三),设计图样、数字模型、动画视频等支撑材料可作为附件一并提交。决赛阶段:通过大赛官网提交作品简介展板、答辩PPT、演示视频等。五、日程安排1.2022年6月10日,发布大赛通知;2.2022年7月20日前,反馈联系人信息,发送参赛单位回执单;3.2022年6月10日-7月30日,网上参赛报名、资格审查和作品提交:参赛团队须登陆大赛官网注册报名,各参赛单位联系人定期登陆账号,完成本单位报名参赛人员的参赛资格审查,参赛团队提交预赛作品;4.2022年8月5日—8月20日,作品评审和公布决赛名单;5.2022年8月25日—9月10日,网上提交决赛参赛材料:参赛团队按照决赛通知要求提交相关材料;6.2022年9月,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决赛。时间事项6月10日-7月20日联系人信息反馈6月10日—7月20日网上注册、报名、资格审核6月15日—7月30日网上提交参赛作品8月5日—8月20日作品评审、公布决赛名单8月25日—9月10日网上提交决赛作品展板设计9月下旬(决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全国总决赛六、奖项设置大赛设置“创新之星”、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并设有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等奖项。一等奖:决赛作品的10%左右,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其中,前三名获得大赛“创新之星”,作品要求在应用研究中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能够解决能源装备行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由各组推选1项作品进行二次答辩后确定,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二等奖:决赛作品的25%左右,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三等奖:决赛作品的65%左右,颁发获奖证书。对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证书。七、其他事宜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所有。1.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2.微信公众号:cpeeidc(微信公众号二维码)3.大赛邮箱:eeidc@upc.edu.cn4.大赛承办单位及联系方式: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邮政编码:430070联系人:王秀梅、蔡晓东、熊英姿联系电话:027-86535090邮箱:xyz@whut.edu.cn5.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西路66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邮政编码:266580联系人:董建党,电话:0532-86983311亓北林,电话:0532-86981632邮箱:eeidc@upc.edu.cn6.为方便各培养单位联系人、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联系,欢迎扫码进入各自QQ群。QQ群:971884085(培养单位联系人、指导教师群)QQ群:461426414(参赛选手队长群)附件一:企业命题1.海洋能发电装备防污防腐涂层材料性能研究2.电磁屏蔽结构材料轻量化设计方案3.热电技术在动力电池领域的能耗优化方案4.电池低温性能设计创新方案5.一种用于能源勘探及设施安全巡检的步行机器人6.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长输管道超声导波检测系统7.全功率段氢燃料电池引射器开发8.高层灭火垂直运输系统9.光纤激光冷却水系统杂质清理技术10.适应超低温条件的高性能动力电池研究11.面向客户最优使用性能的混合动力能量管理策略设计12.电站循环水余热利用及工艺开发13.热法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开发及装备设计14.中空纤维膜管开发附件二、参赛单位回执单附件三、作品报告书模板附件四、“车谷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邀请函(盖章版)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