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
大赛动态
27
2024-11
智绘“双碳” 研领未来|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在汉落幕
2024年11月24日,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在汉闭幕。上海交通大学项目《高效率低成本广角光吸收柔性有机光伏》夺冠,北京交通大学项目《零碳动力先锋—ADN基空间发动机电点火技术革新》与武汉理工大学项目《降碳“氟”音——均相介导电催化助力电力行业强效温室气体SF6深度减排》并列亚军,三支团队均获“双碳之星”称号。“双碳之星”颁奖现场赛事规模再探新高赛题兼顾学术前沿和产业落地本届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国276所研究生培养单位,2645支队伍15142名师生报名参加,参赛学生同比增长29%,再创历史新高。赛事自6月启动,经过激烈的初赛角逐,共有267支队伍晋级决赛。历经两天的决赛现场路演,大赛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3项(含企业赛道1项),大赛二等奖154项(含企业赛道1项),大赛三等奖334项(含企业赛道1项),优秀组织奖41个,优秀指导教师77名。获奖名单详见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hp/2c90800c8093eef401809d348f8b0653决赛颁奖仪式本届大赛赛题设计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设置八大专业赛道,参赛作品涉及新材料、新能源、储能、低碳、碳捕集、碳市场及计量体系等领域,涵盖环境与绿色科技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未来人居设计与制造、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双碳领域政策、机制与体系创新等。同时结合武汉“双碳”产业实际需求设置地方定制赛道,并于暑期举办武汉“碳”寻企业参访活动,助力大赛产出高水平高质量、切实解决产业实际需求的参赛项目。参访活动回顾: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2c90800c8093eef401809d348f8b0653/2c90801790ea14cb0190ede1c8641410赛事搭建政产研平台助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玲,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等领导嘉宾出席相关活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致辞丁雪梅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助力双碳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是落实党中央部署的切实举措。武汉凭借深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不仅在低碳产业领域聚势成链,并在积极贯彻落实双碳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教优势,为广大研究生师生搭建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广阔舞台。她表示,希望师生们通过备赛参赛,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为我国“双碳”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笛致辞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笛表示,在本次赛事承办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势,积极推动符合武汉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企业拟定命题,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舞台,也进一步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期待通过大赛这一平台,发掘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创新项目,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武汉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徐超致辞武汉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徐超表示,武汉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希望通过这一赛事,不仅为武汉在“双碳”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期待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关注武汉,留在武汉,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院士报告+产业参访产业界接力学术界联手促人才培养决赛同期,成功举办“碳”索未来,数智武汉——双碳高峰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作主题报告,与会专家们就如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举办院长论坛,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双碳”领域的学院院长围绕“双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王焰新院士作主题报告院长论坛决赛期间还特别组织了双碳行业企业高层次人才供需对接会,来自岚图汽车、东风汽车研发总院等百余家在汉企业提供3000余岗位,吸引超过千名的参赛学生和在地研究生到场。中国研究生科技中国行——双碳行业企业参访活动同期举行,参赛师生走进岚图汽车、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中碳科技(湖北),不仅看到政府和企业为贯彻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所做出的工作和成效,而且在一线的生产环境中充分了解“双碳”领域的真实课题和国际化挑战。高层次人才供需对接会中国研究生科技中国行——双碳行业企业参访活动赛程不止步于获奖参赛选手展现时代担当“我们团队聚焦于能源推进系统低碳无毒、快速响应、冷启动三个技术指标,以发动机关键启动部件优化为创新点,设计出了新型的空间发动机样机。”北京交通大学的参赛选手借助样机展示,在答辩现场呈现项目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选手表示,参赛不仅是希望得到专家对项目研究价值的评判,更希望能借助大赛平台让更多有实际需求的企业行业看到自己的项目。“赛后,我们将在项目已小规模成功产业落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完善项目和推动实用转化,希望能拓展应用到其他燃料的动力系统,为绿色低碳出行贡献我们的星星之火。”参赛选手答辩现场“本次大赛提交的作品呈现了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的特点”,大赛评审专家表示。在评审现场,数位专家从项目创新及实施的合理性、作品设计思路及解决方案创新性、对实现双碳目标的实用价值性以及文字表述的规范性四个方面赋分,并考虑选手对专家提问的现场互动性,最终按照综合得分排名。“作为评委,我们看到了参赛选手表现出对‘双碳’战略的深刻理解,我们更欣慰地看到他们服务国家战略的自觉和主动,看到‘科技报国,舍我其谁’的担当与风貌。”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围绕“双碳”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旨在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对“双碳”战略的认识,提升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加大高校与社会之间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助力实现“3060双碳”目标。第三届赛事由武汉理工大学承办,第四届赛事由沈阳化工大学承办。
19
2024-11
全国55所高校研究生齐聚“中国网谷”!这一全国性赛事圆满落幕
“网安之星”颁奖现场11月16日-17日,“中国网谷·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在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成功举办。西北工业大学的抽象四次方队、华中科技大学的CPSS队、北京邮电大学的交界地四大高手队三支队伍荣获本届大赛的“网安之星”称号(各赛道第一名)。多方关怀共育网安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大赛总裁判长郝叶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金保昇,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德友,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木根,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玲,华为公司武汉研究所副所长高艳伟等领导嘉宾出席相关活动。决赛开幕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赛不仅是对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积极响应与具体实践,也是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展示。他鼓励参赛学子们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与潜能,展现才华与智慧,接受实践的检验,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致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金保昇在致辞中表示学会以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为抓手,累计为超过130万名研究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是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生动实践。他鼓励同学们以赛为始,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为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贡献智慧力量,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壮丽华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金保昇致辞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德友,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木根在致辞中强调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对大赛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大赛立足于培养高层次网络安全青年人才,通过比赛切磋学习,交流经验,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的网络安全人才。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德友致辞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木根致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玲在致辞中表示武汉市将继续通过“赛教融合”平台吸引更多网络安全人才来到武汉,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助力人才成长与项目落地。她期待以赛为媒、以赛识才、以赛搭台,促进校地共建、合作共赢、联合办赛、共同育才,为人才创新和项目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玲致辞赛场争锋“网安之星”闪耀“中国网谷”本届大赛以“守卫网络安全,培育网安人才”为主题,共吸引19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754支队伍、2544名研究生学子报名参赛。经过初赛的严格评审,共有168支队伍、556名选手成功突围,晋级决赛。在为期一天半的决赛中,各参赛队伍展开了一场场紧张刺激的技术比拼。最终,共评选出一等奖队伍26支,二等奖队伍55支,三等奖队伍86支,优秀指导教师26名,优秀组织单位33个。获奖名单请关注赛事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hp/2c90800c8093eef401809d33b36f0652#contest-news决赛颁奖仪式“真”攻“实”防以创新实践筑牢网信安全本届赛事设置揭榜挑战赛、创意作品赛、实网对抗赛三大赛道,比赛模式更具针对性、实战性、对抗性。决赛答辩现场在揭榜挑战赛中,选手们对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安全挑战及“卡脖子”问题进行“揭榜”竞赛。在创意作品赛中,选手们聚焦区块链、漏洞挖掘、基础密码、协议安全、物联网等网络安全领域的前沿方向,创造性地提出安全解决方案、技术发明、标准草案等。实网对抗赛现场实网对抗赛分为两个赛程,首日的AWDPLUS攻防赛项设9道赛题,涉及WEB和二进制安全攻防;次日的实网渗透赛项搭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环境,场景涵盖了工业控制企业的互联网资产、核心数据资产、办公环境以及工程师开发内网等多个重要网段,并设12个得分点,全面考察选手实网渗透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大赛总裁判长郝叶力致辞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大赛总裁判长郝叶力在颁奖典礼上对此次大赛作出高度评价:“通过沟通需求、切磋技术、适应亟需、解决痛点,本次大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我国培养、发现、储备优秀的网信安全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参赛选手们各有创新、各有特色,在真环境中解决真问题,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维护网络安全的扎实能力。”参赛体验拉满!同期活动精彩纷呈决赛同期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为学生们带来了难忘的参赛体验。其中,网络安全产业论坛为参赛选手、行业企业及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助力参赛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格局;政企才合作洽谈会的开展进一步深化校企交流合作,促进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中国网谷”开放日带领参赛学生走进天融信、网安基地、档案馆,深入了解并感受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作为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承载地的特色发展和创新活力。决赛同期活动此外,“就在武汉创赢未来”专场招聘会为参赛者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东西湖区与多所高校获奖团队签订意向引才协议,彰显了武汉广聚天下英才的决心与诚意。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大赛在网络安全领域人才挖掘、引育、供需对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决赛同期活动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是面向全国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大赛以“汇聚专业英才共建网络安全”为理念,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从“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赛教融合”等维度设立揭榜挑战赛、创意作品赛和实网对抗赛三个赛道,重点锻炼研究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选拔和储备一批急需的高层次网络安全人才。本届赛事由武汉大学承办,下届赛事由国防科技大学承办。
11
2024-11
文化中国·海纳百川 | 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圆满落幕!
文化“两创”之星颁奖现场海右群贤至,英才耀泉城。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首个面向文、史、哲、艺领域的赛事,本届赛事得到了研究生教育战线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共有来自442所高校的12000余名师生报名参赛,提交作品2942件,其中198件作品入围全国总决赛,75所高校的400余名研究生齐聚山东大学,进行激烈的现场对决。最终,中国美术学院芥子团队、山东大学古文智教团队、中国美术学院1062024游戏艺术团队荣获“文化‘两创’之星”称号(冠、亚、季军)。凝心聚力在“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出席闭幕式并致辞。全国总决赛颁奖典礼现场杨卫在致辞中表示,参赛研究生们以独特的青春视角,先进的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意义,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对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激情和坚韧,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和担当。他寄语青年学子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赛为始,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力量,成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致辞任友群在致辞中提到,学会选择山东大学作为首届大赛的承办方,是对山东大学的的充分认可和极大信任。山东大学将以此为契机,与兄弟高校携手并肩,持续扩大大赛的传播力、影响力,把大赛打造成为传承中华文脉、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文化英才的重要平台。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致辞闭幕式上,王浩介绍了山东省教育系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成果,王玉跃重点推介了济南市人才政策。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王浩致辞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王玉跃致辞以青春视角解锁传统文化的“破圈”密码首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设置五大赛题:孔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创意改编、中国圣贤与智者心目中的美善世界、舞蹈专项赛题以及开放赛题。参赛研究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对赛题进行深入解读与阐释,融入时代精神,结合现代元素,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形式创作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的优秀作品。决赛作品展示参赛作品涵盖了数字文化、非遗手造、文旅融合、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舞蹈音乐等多个领域,通过创新传承模式、丰富呈现载体、连接大众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变装”中实现加速“破圈”。决赛答辩现场经过为期两天的现场展示和答辩,大赛共评选出一等奖50项(含冠、亚、季军)、二等奖143项、优秀组织单位44个、优秀指导教师67名。获奖请关注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hp/2c9080178e896671018e97ce7525018b决赛颁奖典礼中国美术学院“芥子”团队(冠军)的作品灵感源自庄周《逍遥游》的核心概念,以世间极小之物芥子借喻追求自得之乐的芸芸众生,打造了一款以东方美学与文化为核心主旨的具身体感XR作品(扩展现实技术)。体验者可以通过体感交互的方式增强具身飞行的操控体验,像动物一样感受飞舞、游泳和翱翔,在数字墨水绘制的抽象世界中畅游。中国美术学院“芥子”团队竞演现场山东大学“古文智教”团队(亚军)的作品聚焦古文字教育的教学需求,运用了虚拟仿真、蓝牙全息影像等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古文字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团队成员崔蕊表示:“古文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我们想要通过挖掘古文字教育的新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传播。”山东大学“古文智教”团队竞演现场大赛专委会秘书长刘祖国对大赛做出高度评价:“本次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积极参与,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赛选手结合各自所学对赛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与阐发,兼顾传统与现实,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大赛的宗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颁奖典礼现场五大赛题中的舞蹈专项赛题总决赛已于9月28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圆满结束。舞蹈专项赛题紧扣“文化中国”、“两创”、“齐风鲁韵”等主题,旨在通过舞蹈这一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深入挖掘并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价值。参赛选手们通过舞蹈创作、表演、教学展示等形式,创作和展示了众多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的优秀舞蹈作品。最终,该赛道共评选出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20项、优秀指导教师30名、优秀组织单位16个。获奖名单: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2c9080178e896671018e97ce7525018b/2c90801892b1cdf50192cd9a1951167e舞蹈赛道决赛现场以赛搭台激活地方文化活力首届“文化中国”两创大赛除常规赛题外,还特别设置了聊城文旅订制赛题——光岳楼中的“诗境”与当代文化链接,举办了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行(2024聊城站)活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0多所高校的160多名研究生齐聚山东聊城,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入调研,亲身感受了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参赛选手们围绕“思想+艺术+技术”的核心理念,创作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作品,使得这座拥有650年历史的古楼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动回顾:https://mp.weixin.qq.com/s/uqXLQcDXHoxPmIzDk63rkA武汉大学“聊城故事”团队竞演现场武汉大学“聊城故事”团队成员表示:“我们的文化是有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是生生不息的。希望能够让陌生人通过阅读我们的作品,感受到我们作品中所描写的光岳楼、山陕会馆的魅力以及其所承载着的诗意的文化传承。”与赛同行“文化中国行”走进泉城大赛同期,济南市人才办联合宣传部、人社局、园林局、文化旅游局、文旅集团共同推出了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行(2024济南站)系列活动,活动分为学术论坛、民俗体验以及参观研学3个部分。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行(2024济南站)系列活动以《研究生眼中的“文化中国”——技术转向与“两创”图景》为主题的“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山大游园会民俗体验活动、明湖诗词探寻参观研学活动让参赛选手沉浸式体验了山东大学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滋养,深刻、直观地感受到了济南这座历史名城孕育出的文化魅力。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参赛体验,为参赛研究生搭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平台,提供了“最有温度”的“两创”环境。实力“吸睛”多家媒体关注报道自2024年5月9日正式启动以来,首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得到了广泛宣传报道。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凤凰网、澎湃新闻、山东新闻联播、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聊城新闻网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赛事相关活动。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传统,如古井之泉,甘甜不竭。创新,如川流之江,势不可挡。今天,大赛让传统与时代共舞,赋予历史崭新的诠释,在创造性转化中赓续中华文脉,在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国文化。闭幕式现场·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首个面向文、史、哲、艺领域的赛事。大赛秉承“传承、发展、创造、创新”的办赛理念,坚持“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办赛宗旨,鼓励研究生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创新实践中,引导广大研究生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激荡起文化“两创”的创新热潮,为国家、社会发现、培养、输送文化领域“两创”型人才。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常设于山东大学,2024年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由山东大学承办。
05
2024-11
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在京闭幕
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决赛在京闭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扬州大学的18支队伍荣获一等奖。颁奖仪式以赛促学赛事规模同比倍增大赛针对工程管理的不同方面,设置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系统研发、精益生产、创新创业道、产业创新以及案例研究型学位论文六个赛道。其中产业创新赛道为今年新设置赛道。自2024年4月正式开赛以来,在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与推动下,共有来自187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024名研究生报名参赛,参赛单位数及学生数均较去年实现倍增。经严格评审,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45所高校的71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决赛评审团队由来自高校和工程管理领域多位知名专家组成,评委基于选题的合理性、描述的准确性、分析的正确性、创新与应用的价值以及汇报的清晰度五个方面赋分。最终,大赛评选出18支一等奖团队,53支二等奖团队,101支三等奖团队。18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获奖名单详见:https://cpipc.acge.org.cn/cw/hp/2c908018876ef068018774a7a5bc03fd答辩现场以赛搭台聚智兴业实践育人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出席大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的嘉宾评委、参赛师生近500人出席活动。赵瑜在致辞中代表主办单位,向赛事学术指导单位和承办、协办单位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赵瑜认为,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对提升工程管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希望广大研究生同学们以赛为始,勇担时代创新的使命,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赵瑜致辞郑力在致辞中代表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向支持赛事的机构表示感谢,对委员嘉宾、参赛师生表示欢迎。他指出,本届大赛的参赛案例覆盖六大赛道,充分展现了我国工程管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希望大赛进一步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为我国的工程管理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郑力致辞专家讲座案例解读产业经验赛事同期举办工程管理案例创新论坛,安徽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改革委原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副理事长、国铁集团原副总工程师王峰,富士康科技集团副总裁、富士康大学校长陈振国三位嘉宾分别带来题为《大高铁时代轨道上创新奋进的安徽》、《沪杭高铁建造质量和极限进度挑战下的工程管理创新案例》、《有梦最美赋能成长多元共融智创未来》的主题演讲,为参赛师生提供一线产业视角;在全国工程管理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主任张伟的主持下,嘉宾就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发表观点,热烈互动。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支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主办,是主要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所举办的全国性研究生赛事。大赛引导参赛研究生通过采集并导入实践中的工程管理案例,利用科学的工具分析真实数据、提炼总结并共享各个工程领域的生产数据、发展经验。2024年赛事由清华大学承办,联合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六大高校对应承担6个赛道的赛事工作。2025年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将由北京理工大学承办,各分赛道承办高校将在官网陆续公布。
29
2024-10
绽放青春、载梦启航,“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10月25日,“申昊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在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圆满落下帷幕。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移动介入急救手术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面向复杂环境的高机动液压驱动轮腿机器人系统”和“面向航天员月面移动的可穿戴智能机器人”三个项目分别荣获冠、亚、季军!图为本届机器人大赛冠军合影图为本届机器人大赛亚军合影图为本届机器人大赛季军合影赛场竞技,聚焦产业前沿本届大赛以“绽放青春、载梦启航”为主题,赛事按照作品的成熟度和技术特点分成仿真组、部件组、集成组和“企业命题”专项组。参赛作品范围包括机器人的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大赛共吸引来自186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081支队伍6169名师生参赛。最终93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321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大赛共评出一等奖30项(含冠、亚、季军)、二等奖80项、三等奖211项,优秀指导教师49人,优秀组织单位38个。获奖名单详见: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2c9088a5696cbf370169a3f8934810be/2c90801992b1cecf0192c2f7ea8e34fc图为本届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开幕式多方协同,共促人才培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金保昇,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沈毅,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强,沈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志刚,沈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谢丰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辽宁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孙杨,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兼CTO吴海腾等领导嘉宾出席相关活动。各主办、承办和支持单位有关领导、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参赛师生、行业伙伴和新闻媒体代表900余人现场参会。图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金保昇致辞金保昇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赛在沈阳市委组织部、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与2024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同期举办,相得益彰,让来自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近距离体验我国新时代工业成就与科技创新成果。他强调,作为东北振兴的“先锋”城市,沈阳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充分利用赛事平台,助力沈阳的人才储备与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研究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创业。图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沈毅致辞沈毅强调,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是立足于培养机器人领域国家急需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用技术融合与概念创新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果丰富、意义重大。希望更多科技型企业关注并支持大赛,通过“企业专项”命题,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祝愿更多机器人创新成果尽快转化落地,助力培育和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图为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强致辞王强在致辞中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东北大学愿以此次大赛为契机,携手兄弟高校、优秀企业,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切实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助力辽沈全面振兴,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为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政府引才,助推“载梦启航”大赛恰逢2024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举办之际,沈阳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本次大赛纳入2024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的主活动单元,助力沈阳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期进一步深化区域人才一体化合作,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人才集聚,促进人才对接需求、人才对接企业、人才对接产业,打造具有沈阳特色且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交流盛会。本次大赛不仅为东北亚人才交流大会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沈阳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图为大赛作为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主活动单元现场此外,沈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志刚受邀做沈阳市人才政策推介。王志刚以“回流”“新质”“C才”三个关键词为主线,着重介绍了沈阳市“让人才上C位、做主角、当主力,着力打造东北地区高质量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和高素质人才交流集散地”的政策导向,表达了以新时代沈阳人才振兴支撑沈阳高质量发展的诚意和决心。图为沈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志刚做沈阳市人才政策推介活动纷呈,激发创新动力总决赛所在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参赛师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缩影。决赛期间,还开展了机器人作品巡展,展示研究生最新的机器人技术和创新成果,激发师生的创新动力;同时,组织了“沈阳行”参访活动,安排参赛师生赴沈鼓集团、机床集团参观实践,深入了解沈阳机器人产业的创新环境和创新实力。图为参赛队伍现场作品巡展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赛以“制造强国”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旨在培养机器人领域国家急需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研究生的机器人创新设计能力,服务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推动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发展。本届赛事由东北大学承办,由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冠名赞助。下一届承办单位为山东建筑大学。
28
2024-10
43所名校学子齐聚星城长沙,开源梦想,就此启航!
10月24日,“松山湖杯”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长沙圆满落幕。本次大赛共有84支队伍,近300名选手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国防科技大学“冲冲冲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NSS攻击组”、上海交通大学“汉东检查组”分别荣获冠、亚、季军!颁奖仪式厚植人才沃土共育创新力量开幕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新立,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育长吴建军,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陈金宝,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兰勇、华为终端BG软件部副总裁柳晓见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郭新立致辞郭新立在致辞中指出,全球科技竞争空前激烈,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系统的中枢战略地位愈发显著,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设计大赛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他希望通过大赛,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发掘和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增强研究生对我国操作系统开发及生态建设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助力实现我国操作系统的重大突破。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陈金宝致辞陈金宝在致辞中表示国防科技大学作为赛事的秘书处单位,承办首届大赛,期望大赛构建开源操作系统领域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深入交流、深化合作的高端平台,广泛动员和聚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的力量,共同打造自主开源操作系统,建设新型开源服务平台,孵化原创开源项目,培养开源创新人才,推动开源生态的繁荣发展。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兰勇致辞兰勇在致辞中强调湖南省高度重视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支持高校承办研究生创新论坛、学科专业竞赛等活动,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设计大赛是赛事组委会、秘书处首次落户湖南的综合性赛事,他表示通过举办本次大赛将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综合素养,为我国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生态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华为终端BG软件部副总裁柳晓见致辞柳晓见在致辞中强调华为始终秉持推动开源生态与操作系统发展的长期愿景,与学术界携手共进,为中国操作系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本次大赛由华为公司冠名支持,作为一个开源技术与产业实践结合的重要舞台,旨在推动国家基础软件领域的自主创新与技术突破,激发学生开源创新潜力,助力开源人才的培养。院士领航开源筑梦向未来两院院士线上寄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寥湘科、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尼玛扎西在线寄语参赛选手,希望他们能在本次大赛中在此次大赛中展示出对操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能力,为操作系统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希望本次大赛能激发青年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热情,吸引大家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前沿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协同提升,推动基础软件领域的创新与发展。逐梦赛场争当创新生力军自2024年3月正式开赛以来,共有来自10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77支队伍报名参赛,其中158支队伍完成作品提交。历经数月激烈角逐,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43所高校的84支队伍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答辩现场决赛评审团队由来自高校和开源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通过现场观看学生PPT答辩,并结合代码审查情况表等辅助资料,依据作品创新性、作品完整性、技术先进性、作品难易度等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审。最终,大赛评选出8支一等奖团队(含冠、亚、季军),16支二等奖团队,59支三等奖团队,23名优秀指导教师奖以及20个优秀组织单位。获奖名单详见: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2c9080178c7c917b018d1b1a0af61cd6/2c90801992b1cecf0192c21082b030c8总决赛公开路演颁奖仪式企业“出题”学生“答题”双向赋能创未来本届大赛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由OpenHarmony(鸿蒙)、OpenEuler(欧拉)、OpenKylin(麒麟)和OpenAnolis(龙蜥)等主要国产操作系统企业精心设计四大赛事。为了帮助参赛队伍深入理解赛题要求,掌握关键技术,各社区赛前走进中南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围绕赛题解析、开发实践等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了详尽的指导。总决赛公开路演本次大赛涌现出了多项有创新、有创意、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和研究成果。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汉东检查组”团队基于OpenHarmony打造的高性能应用目录差异分析服务赛题开发“OhDiff”项目。该项目是一款高性能、功能丰富、直观易用的备份服务,具有时间机器、数据去重、场景适配、安全性、便捷UI和极致性能等六大特点,在备份速度、备份文件大小、拓展功能上均做到了比现有主流备份恢复解决方案更优。开幕式现场清华大学AIR-AIoT团队的参赛学生温皓分享了他的参赛体验:“这次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通过企业出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好的应用场景,让我们真实了解到了操作系统领域内的一些前沿方向和未解决的挑战,也让我们之后的研究更加有发力点和落地点。”同期论坛助力开源人才成长决赛同期举办了“关键基础软件领域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论坛”,论坛聚焦操作系统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上海交通大学臧斌宇教授深入论述了操作系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状挑战以及对策建议;浙江大学赵新奎教授对智能化操作系统的思考、探索与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国科学院大学武延军研究员深入剖析了当前开源人才短缺的现状,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开源人才培养体系。关键基础软件领域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论坛此次院长论坛高度聚焦操作系统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充分体现了大赛以赛搭台,协同育人,共谋发展的初心使命。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是主要面向研究生的全国性、公益性开源创新赛,大赛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夯实基础软件生态和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和生态建设,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为操作系统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常设于国防科技大学,2024年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由国防科技大学承办。
23
2024-10
创新燃动未来! 能源装备新星“陕”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10月20日,“秦创原-中石协•宝石机械杯”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圆满闭幕。来自全国290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434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昆明理工大学“进创先锋”团队、燕山大学“元氢动力”团队、西安交通大学“光能制造者”团队分别荣获冠、亚、季军!颁奖仪式政产学研同频助燃能源装备“新引擎”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淑林,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党委副书记王欢,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殿文,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会长刘宏斌,西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凯,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胜良,陕西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张和平等领导嘉宾亲临决赛现场。决赛开幕式现场何雅玲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已发展成为政产教学研用等多方力量合作创新的重要平台。本届大赛将为我国能源装备领域输送更多创新人才,为推动能源科技革命绿色发展做出积极尝试。她鼓励参赛学子能够借助此次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在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时刻,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共同书写新时代能源装备创新的新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雅玲致辞张淑林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自创办以来,参赛规模逐年扩大,作品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办赛、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显著特色。她指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肩负着国家战略使命,是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学镇典范和生动实践,这与大赛的办赛宗旨高度契合。本届赛事在西安市委组织部和西咸新区的大力支持下于创新港举办,意义非凡。她期望通过此次比赛,能够为西安市招才引智、促进西咸新区产业发展以及增强中国能源装备领域的人才储备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淑林致辞洪军在致辞中强调,西安交通大学通过高水平学科竞赛,鼓励研究生将科学研究与科技前沿及产业关键领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他指出,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此次大赛,旨在借助这一创新高地,打造一个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的协同创新平台。此次大赛得到了政府、行业学会(协会)、高校及企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为协同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探索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致辞刘宏斌在致辞中指出,作为本次大赛的联合主办单位,协会深度参与大赛的各项组织工作,致力于将赛事活动引向行业、企业中去,同时把行业、企业引入到赛事活动中来,以推动能源装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会长刘宏斌致辞赛场争锋激发研途新潜能自今年6月份启动以来,本届赛事吸引了国内外296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1939支队伍踊跃报名。经严格评审,共有434支团队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总决赛。参赛高校数、参赛队伍数及决赛晋级数均创历史新高。在决赛中,各参赛队伍通过经展板(实物)展示、现场答辩以及“能源装备之星”交流展示等环节展开激烈竞争。最终,比赛共评选出一等奖44项(含冠、亚、季军),二等奖85项,三等奖401项。同时,授予冠亚季军团队“能源装备之星”的称号,颁发优秀组织奖57个,优秀指导教师奖43位。获奖名单详见: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7/2c908015928e1f280192aa7af8d2729d颁奖仪式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子新表示:“此次比赛的赛题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设备紧密相关,非常具有针对性。通过参赛能够提升自己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评审老师们给出的专业建议也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方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电气工程专业的赵佳琪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参赛体会:“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写东西,来参加比赛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来自其他高校的优秀同学进行深入交流与学习。”参赛作品展示、现场答辩聚焦产业前沿助推能源装备“新动力”本届大赛以“创新能源装备·人才引领未来”为主题,赛道数量从原来的6项扩展至9项,新增了储能与低碳能源装备、热能动力工程装备、高效电力能源装备三个赛道,覆盖了更为广泛且前沿的能源技术领域,精准对接了国家在能源转型中的战略需求。除常规赛道外,本届大赛在西咸新区和中石协的主导下,特别设置了针对产业创新中的“难点”、“痛点”的企业赛道和企业命题,积极推动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此举不仅将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直接融入赛事内容,增强了比赛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同时也为我国能源装备领域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参赛作品展示“通过企业出题,可以使研究生们的研究更结合国家的需要。能把科研前端和生产下端结合起来,这样的比赛和项目,既锻炼了研究生,又发展了地方经济,是件大好事。”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授说。智汇创新港打造以赛引才“强磁场”除了常规赛程,本次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科学与未来”前沿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金声等行业内顶尖专家分享前沿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参赛者提供了探索未来能源科技创新、了解产业动态发展的前瞻平台。秦创原商学院秦才学苑大讲堂通过创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为参赛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科学与未来”前沿论坛、秦创原商学院秦才学苑大讲堂“职”等你来、“装备”未来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吸引了30余家科技创新类、能源装备类企业,为参赛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秦创原成果转化对接暨总窗口深度游让参访师生深入了解到秦创原平台的运作机制及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些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的紧密联系,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高效转化,为国家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秦创原成果转化对接暨总窗口深度游“这次招聘会提供的工作岗位很多,今天投出6份简历,已经完成了第一次面试。我希望加入科技类相关企业,参与秦创原建设。”求职者张彤欣说道。参访学生朱昊宁表达了对未来科研成果的期望:“希望未来我的科研成果也能在秦创原这片土地上孵化、生根,为我们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实力“出圈”多家媒体关注报道通过开闭幕式的视频直播及赛事全程的图片直播,本次大赛吸引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央广网客户端、陕西日报、西安日报、今日头条客户端、上游新闻、阳光网、群众新闻客户端、三秦都市报、华商头条、秦创原人才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这些报道不仅生动呈现了赛事的精彩瞬间,还突出展示了赛事亮点,进一步提升了大赛的社会影响力。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于2014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起设立,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赛事以“竞赛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围绕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打造研究生创新交流实践平台,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满足国家装备制造业高层次人才需求,促进国家能源装备业创新发展。本届赛事由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西咸新区共同承办。下届赛事将由昆明理工大学承办。
30
2024-09
AI新星闪耀冰城!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9月26日,“华为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在哈尔滨圆满落下帷幕。武汉大学珞珈听鉴队的“听见宋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宋词音乐复原与教育元宇宙VR平台”、哈尔滨工程大学智创未来队的“智创未来-语音驱动式智能机器人”和华中科技大学喻小白队的“喻小白_情智适老——面向适老陪伴的情智具身交互智能体”三个项目分别荣获冠、亚、季军!图为本届人工智能大赛冠军、亚军、季军合影AI赋能智能引领未来本届大赛以“AI赋能,智领世界”为理念,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探索。赛题紧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海洋、智慧教育、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在原有开放命题和企业赛题基础上,新增了“智慧工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及场景化应用”这一与地方特色相关的赛题,以助力哈尔滨解决与智能技术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大赛共吸引了来自409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618支队伍报名,近10000名师生参赛,参赛队伍数量较去年同比增加61%,参赛人员数量创历年新高,提交作品数量为历届之最。最终来自9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00支队伍进入全国总决赛。经过决赛阶段的分组答辩和总决赛路演等环节的激烈角逐,大赛共评出一等奖60项,二等奖136项,三等奖586项,华为专项奖15项,哈尔滨专项奖15项,优秀指导教师85名,优秀组织单位60家。图为本届人工智能大赛总决赛启动仪式政产学研多方联动助力赛事精彩呈现中国科学院院士段广仁,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一级调研员郑天翔,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志勇,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赵林辉,黑龙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杨德斌,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宋迎东等出席活动并共同启动大赛。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段广仁致辞丁雪梅在致辞中指出,本届人工智能大赛在哈尔滨举办,不仅是对我国研究生人工智能领域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希望参赛同学们积极投身到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中去,以赛促学、以学促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动力。她强调,学会与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合作共建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哈尔滨)”,也将充分依托赛事平台,助力哈尔滨的人才储备和区域发展战略,同时促进研究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创业。图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丁雪梅致辞马志勇在致辞中表示,哈尔滨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是东北唯一同时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国家产融合作试点的城市。这里不仅有乘势而上、百年难得的历史机遇,更有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发展平台。他诚邀在座的优秀团队、专家学者们,围绕产业发展、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与哈尔滨政府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振兴发展的人才“命运共同体”。图为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马志勇致辞图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宋迎东致辞行业巨擘齐聚冰城共话人工智能未来为促进青年学者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潜心科学研究,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决赛期间还举办了以“交叉融合,智控未来”为主题的博士学术交流会。何友院士、姜杰院士、段广仁院士等十余位顶尖专家在交流会上与1000余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人工智能领域师生共话人工智能未来。竞赛育才政府引智助力青年创未来作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的首个赛事,本届大赛不仅设置了地方赛题,而且在决赛期间举办了优才优岗硕博专场招聘会。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向参赛学生展示了哈尔滨“人才新政30条”的“留才”和“引才”新举措,希望龙江成为更多大学毕业生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地、圆梦之地。同时,近百家哈尔滨市优质企事业单位在赛场外设立展位,向参赛学生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精准岗位以及深入了解企业与产业优势的交流机会。图为人才引进招聘会现场追寻红色足迹厚植爱国情怀决赛期间还特别组织了“硕博冰城行”等参访活动,献礼祖国75华诞。100余名参赛师生参观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北大荒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距离观摩馆内的珍贵文物、重要藏品、历史照片及档案文献,激发了青年学子爱国力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决心与信心。此外,师生们还参观了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等历史景点,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感受哈尔滨独特的欧陆风情与现代都市的魅力。大赛简介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于浙江大学。大赛以“AI赋能,智领世界”为理念,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主题,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第六届赛事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冠名。下一届大赛将由中国海洋大学承办。
20
2024-08
“芯”星璀璨!这三支队伍闪耀光谷!
8月16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光谷·华为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在武汉圆满闭幕。经过三天的激烈角逐,大赛共评出一等奖队伍16支,二等奖团队41支,三等奖团队107支,华中科技大学量子号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乘风起队、上海交通大学光·头·强队荣获本届大赛最高奖项——“创‘芯’之星。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等出席颁奖仪式并共同为“创‘芯’之星颁奖。颁奖仪式奋楫争先竞逐“芯”赛道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169所高校的共计970支队伍参赛,其中包括858名指导教师和2783名参赛学生,参赛学生数同步增长8.6%,赛事规模创历史新高。经初赛评审,165支优秀研究生队伍成功闯入总决赛。经上机考试、笔试测试分组答辩,最终,16支一等奖队伍脱颖而出,成功登上总决赛竞演的舞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3支队伍获得正赛一等奖,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3支队伍荣获本届大赛最高荣誉“创‘芯’之星”。此外,大赛团队奖项评选出41支二等奖团队,107支三等奖团队,23名优秀指导教师奖,31个优秀组织单位。本届赛事共90支团队获得企业命题专项奖。具体获奖名单详见:https://mp.weixin.qq.com/s/_dJqYPFNJKwqyz11P8y7_g比赛现场颁奖仪式政学研同频凝聚“芯”动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培养质量处处长杨秋波,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集成电路领域知名学者吴汉明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启红,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玲,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叶甜春及众多高校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亲临决赛现场。开幕式现场杨卫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为抓手,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大赛已为超过110万研究生师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携手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及行业企业合作办赛、协同育人。近几年学会与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局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研究生教育与城市发展互相成就之路,取得显著成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承办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启动大会及多个主题赛事。他特别指出本届创“芯”大赛体现了武汉特色、办出了光谷高度,是政产学研用合作办赛的样板。致辞最后,杨卫鼓励参赛选手们以赛为始,努力为国家集成电路实现自主可控做出贡献,奏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致辞杨秋波在致辞中强调,集成电路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集成电路人才的紧迫性也是前所未有。教育部把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采取超常规的手段,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集成电路人才,以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指出创“芯”大赛承担着国家战略使命,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鲜明特色,是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舞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培养质量处处长杨秋波盛阅春在致辞中指出,武汉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创新创业活跃,是一座青春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在集成电路领域,武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他诚邀各优秀团队、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产业发展、校地合作、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化合作。最后,他强调,武汉市政府将为获奖团队提供专项人才政策扶持,全力支持集成电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致辞人才签约仪式企业深度参与激发“芯”动能在第七届创“芯”大赛中,除了自主命题赛道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器件与工艺、EDA算法与工具设计三大方向,另有华为、格科、Cadence、新思科技多家企业设置命题赛道。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赛首次设立“光谷赛道”。长江存储、高芯科技、九峰山实验室等8个光谷集成电路重点企业,聚焦企业实际研究前沿方向,为本次比赛单独命题并设置了企业命题专项奖。赛事活动丰富注入“芯”活力决赛期间举办了包括国家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论坛、集成电路产业高峰论坛以及EDA产业前沿技术论坛共话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力参赛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研究格局。“中国研究生科技中国行”(2024,中国光谷)暨“光谷日”参访活动让参赛师生亲身体验到了武汉蓬勃的科技创新活力和光谷独特的产业布局。此外,决赛期间还组织了集成电路及芯片设计相关专业高端人才专场招聘会,此次招聘会汇聚了华为、格科、Cadence、新思科技等43家全国各地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岗位实习、笔面试优待、优先录用等招聘优待政策。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大赛在集成电路高端人才挖掘引育、供需对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总之,本届赛事汇聚了创“芯”力量,为参赛选手及高校企业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大赛同期活动赛事介绍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以“创芯、选星、育芯”为宗旨,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读研究生的一项团体性集成电路设计创意实践活动。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联合主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学会、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清华校友总会集成电路专业委员会协办,清华海峡研究院作为秘书处。本届比赛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人才工作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中国光谷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冠名赞助。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等企业提供支持。
19
2024-08
中国研究生 科技中国行走进滨江
8月11日-13日,中国研究生科技中国行——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杭州)创业训练营在杭州市高新区(滨江)成功举办。来自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的近50位研究生师生相聚美丽的杭州,通过政策宣讲、专题讲座、实地走访、企业考察等,了解杭州招才引智政策,学习创业理论与方法,亲身体验国家高水平科创环境和氛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衍生的公益服务平台,旨在借助相关城市招才引智的政策帮扶、资源优势及服务保障等,为赛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提供创业培训、孵化帮扶、落地转化等“一站式”无偿服务,助力研究生高质量创新创业。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杭州)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与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共同建设。此次中国研究生科技中国行(2024杭州)作为杭州基地2024年活动之一,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杭州市高新区(滨江)党委人才办共同主办,《中国研究生》杂志作为媒体支持。活动得到杭州市委人才办的有力支持。开营仪式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就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发展和规模、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的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她希望同学们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积极同创业者和投资专家互动交流,不虚此行,收获满满。杭州市委人才办、滨江区委人才办和人力社保局向在座的研究生师生表示欢迎,并推介了包括“5050计划”和“青链”政策在内的杭州市招才引智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图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致辞图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理生致辞图为杭州市委人才办副主任尹凡推介杭州市人才和创业扶持政策图为创业训练营启动环节图为创业训练营全体人员合影为期三天的创业训练营还开展了创业企业家分享、投资专家授课、企业参访等活动。创业企业家代表杭州睿琪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欢和杭州荷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超围绕各自的创业经历、产品优化、股权结构、公司扩容等内容进行现场分享。图为杭州睿琪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欢分享图为杭州荷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超分享图为现场互动环节杭州枫惠六和桥创投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朱宁宁围绕初创注意事项、企业发展经验,结合参训学员的现场案例进行针对性指导。图为杭州枫惠六和桥创投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朱宁宁点评项目全体营员前往智慧E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研究院、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数谷进行考察学习。图为参训研究生参观智慧E谷图为参训研究生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研究院图为参训研究生参观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图为参训研究生参观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结营仪式上,来自8所院校的学员代表和领队老师分享了参加本次创业训练营的心得体会,并对今后训练营的深入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部分同学表示,通过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相关行业产业发展前沿的认识,详细了解了上市公司的日常运营和企业文化,同时还全面了解了杭州的招才引智政策,这对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很大帮助。图为结营仪式上研究生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