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
大赛动态
05
2023-06
首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 参赛指南
首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参赛指南大赛组织单位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3.学术指导单位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4.支持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5.承办单位东华大学6.联合承办单位中共建德市委建德市人民政府7.协办单位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一、大赛简介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事平台之一,旨在全面呈现、传播“美丽中国”新时代风貌,推动我国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的专业交流与进步,激发研究生创新设计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与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社会担当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向世界积极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和发掘艺术创新型设计人才,同时推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在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创意创想成果转化落地。本赛事是专门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全国性、公益性创新设计竞赛,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参与为支撑”的运行模式,创新设计赛道设置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助力国家急需、重点发展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本赛事主要围绕环境空间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媒体传达设计等四个专业赛道以及地方主题定制赛道(动态赛道)设计赛题。二、赛道指南(具体赛道释义见附件1)1.环境空间设计赛道本设计赛道方向包括:乡村空间改造、城市人居环境、历史遗产空间、展示环境空间;本设计赛题内容包括:建筑、景观、室内、园林、规划、展示、公共空间、家具设计、环境公共艺术等。2.服装与服饰设计赛道本设计赛道方向包括:都市服装与服饰美学设计、服装前沿科技与先锋设计、传统与时尚活化设计、可持续时尚穿戴设计;本设计赛题内容包括:服装、染织、鞋帽、饰品以及相关穿戴用品等。3.工业产品设计赛道本设计赛道方向包括:智能产品服务设计、时尚生活产品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产品设计;本设计赛题内容包括:交通工具、智能设备、居家产品、文创产品、工业制造等。4.媒体传达设计赛道本设计赛道方向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影像与动画、数媒交互设计、插画艺术与海报设计;本设计赛题内容包括:海报、标志、品牌、书籍、包装、插画、字体、网页、交互APP、表情包、IP形象、动画、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5.地方主题定制赛道本赛道根据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政府委托的设计节点而专门进行自主设置赛题方向与内容,参赛设计方案内容可以围绕媒体传达设计与环境空间设计方向展开,具体赛题可参考建德市梅城镇严州古城、下涯镇之江村等点位介绍并欢迎全国参赛团队围绕节点展开相应的设计创新。三、参赛作品要求1.图形类作品提交要求(1)作品内容:作品需原创,不得一稿多投。作品不得包含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得包含涉及与性别、宗教相关的任何歧视性内容,不得提交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不良政治引导性作品,不得侵犯他人隐私,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后果均由参赛者个人(团队)承担;严禁抄袭,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将收回获奖证书(奖金);如作品产生版权纠纷,一切后果由参赛者个人(团队)承担。(2)提交必要文件:作品信息表(在线填写准确信息)、作品创作文件(参赛作品进行排版,参赛者需下载统一排版模板,将作品说明、平面图、效果图等进行编排而成,作品版面限2幅)。(3)参赛作品信息要求:严禁出现个人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一经发现将影响作品评分。作品提交后,不得修改作者、指导老师等信息,请提交前仔细核对信息。(4)作者数量:作品创作类作者不能超过5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参赛获奖信息将按上传系统的排序制作证书,原则上不接受获奖信息调整。)2.视频类作品提交要求(1)作品内容:作品需原创,不得一稿多投。作品不得包含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得包含涉及与性别、宗教相关的任何歧视性内容,不得提交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不良政治引导性作品,不得侵犯他人隐私,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后果均由参赛者个人(团队)承担;严禁抄袭,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将收回获奖证书(奖金);如作品产生版权纠纷,一切后果由参赛者个人(团队)承担。(2)参赛视频信息要求:严禁出现个人信息、学校信息及其他赛事标识等,一经发现将影响作品评分。作品提交后,不得修改作者、指导老师等信息,请提交前仔细核对信息。(3)提交必要文件:作品信息表(在线填写准确信息)、作品创作文件(参赛作品规格:短视频格式:MP4;视频压缩编码:H.264/AVC;视频码率:1MB-5MB;横屏-视频分辨率:1280*720、1920*1080,画面宽高比:高清16:9;帧率:25帧/秒;视频制式:PAL。竖屏-视频分辨率:720*1280、1080*1920,画面宽高比:高清9:16;帧率:25帧/秒;视频制式:PAL)。(4)作品其他要求:作品时长分为短视频1-3分钟,语种不限,非通用语种作品需添加中文/英文配音或字幕,以方便顺利参加评审。(5)作者数量:作品创作类作者不能超过5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参赛获奖信息将按上传系统的排序制作证书,原则上不接受获奖信息调整。)四、赛制规则本赛事分为初赛与全国决赛等两个阶段。1.报名参赛选手需点击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报名参赛,网址是https://cpipc.acge.org.cn/2.初赛参赛学生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评审专家组将从主题相关性、创意新颖性、可行性、艺术展示性、社会与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市场前景、作品展现形式等方面,分别对参赛作品进行在线评审,并最终确定进入决赛的作品。进入决赛的所有作品和团队,将有机会得到来自相关政府、赞助企业与投资机构的专业导师进行辅导,以完善作品的创新方案与提升作品的表现形式。鼓励各高校组织相关创业导师对参赛团队进行辅导。进入决赛的作品将在大赛官网和官方公众号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间接受社会监督及举报,并实名提供举报可信证明材料,否则将不予认定。接举报后组委会将及时进行核查,若核实作品确有抄袭、侵权或其他不当行为,将取消进入决赛资格。3.全国决赛决赛为现场展示。进入决赛的参赛选手将汇集到承办单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并且回答大赛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提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根据参赛作品的汇报材料,参赛团队的现场答辩和路演情况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五、赛程赛程主要内容时间报名及作品提交提交报名信息、作品提交2023年6月12日-2023年9月30日审核参赛单位审核2023年6月12日-2023年10月12日初赛专家评审2023年10月12日-2023年11月12日入围公示公示进入决赛参赛队伍与作品2023年11月20日前决赛现场路演、评审及颁奖典礼2023年11月底注:具体时间根据大赛的实际情况可能进行调整,请及时关注大赛官网网站通知。六、知识产权与作品所有权比赛期间参赛队伍所有的创意、方案及相关的知识产权均属于参赛队伍所有,组织方承诺履行保密义务,并不用于和本赛事无关的其他商用用途。参赛队伍应保证所提供的创意、方案和相关材料属于自有知识产权。参赛作品不得一稿多投,且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利。一经发现或经权利人提出并查证,大赛组织方将取消其参赛资格。组织方对参赛队伍因使用本队提供完成的创意、方案和相关材料而产生的任何实际侵权或者被任何第三方指控侵权概不负责。组织方拥有对参赛作品组织投资对接和产品孵化服务的优先权利。组织方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相关信息、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览(含巡展)等与大赛发展相关的活动项目。围绕地方定制赛道的参赛作品设计需具备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且不存在一稿多投现象。地方定制方拥有对参赛作品组织投资和产品孵化的优先权利。七、大赛参赛规则1.参赛资格:凡正式注册的在读研究生以及已确定攻读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均可参赛,鼓励港澳台地区及国际研究生参加或观摩比赛。2.报名要求:每道赛题每人仅能拥有一支团队(1-5人),可同时选择多道赛题进行研究,不同赛题可以拥有不同的团队,支持跨院校、跨专业、跨单位自由组队。3.指导教师说明:每支队伍最多申报2位指导教师,按照申报顺序排序。4.参赛单位说明:组队参赛时作品第一作者(队长)所在培养单位为该队伍的参赛单位。5.大赛报名入口:https://cpipc.acge.org.cn/。6.报名成功说明:参赛选手通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进行报名与作品提交,由参赛单位负责对参赛学生身份进行审核。大赛规定的项目提交时间截止后,指导教师、参赛队员和项目内容不能进行调整或更改。7.知识产权:参赛作品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8.组织声明:大赛组委会享有最终解释权。组委会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八、大赛奖项设置与奖励办法1.奖项设置大赛将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级奖项,并评选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指导教师。奖项设置如有调整,以决赛期间大赛官网的公告为准,请主动关注。2.奖励办法所有进入全国决赛的同学将同时获邀参加大赛学术论坛及相关活动。所有入围决赛的参赛作品,将参加相关展览展示活动。对获得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指导教师的单位及个人颁发相应荣誉证书,等级奖项根据实际情况颁发相应奖金。九、纪律与处罚各参赛培养单位应严格审查参赛选手资格,负责审核本单位研究生参赛作品的政治性和价值观导向等问题。若出现参赛选手虚假资格或不良政治导向作品参赛等问题,则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参赛培养单位评优资格及承办单位申请权,并通报组委会各委员单位。参赛作品指导教师仅负责指导参赛选手完成作品,不得将指导教师个人相关实践项目、设计成果署名学生作为参赛作品。如出现此类问题,取消参赛作品资格及指导教师评优资格,并通报组委会各委员单位。参赛选手不得运用非法手段破坏大赛官方网站,以在大赛中获利。如出现此类问题取消参赛选手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由所在培养单位给予相应处罚。参赛选手不得运用非法手段窃取他人设计数据、创意设计方案等,如出现此类问题,取消参赛选手资格并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由所在培养单位给予相应处罚。报名参赛的选手应保证所提交作品的原创性和首次发表,不可同时提交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其他赛事。如重复申报并核查属实者,取消参赛资格;已获奖的,撤销奖励。大赛秘书处、专家委员会及评审专家组等各职能部门严格遵守大赛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若出现渎职、包庇等行为,取消相关作品资格及责任人职务,并通报组委会各委员单位。十、联系方式大赛组委会单位:东华大学秘书处联系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882号第三教学大楼804室联系人:陈老师电话:021-62373608-805,021-67792403邮箱:meilichina2023@163.com注:本方案具体解释权归大赛组委会。附件1首届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赛道与赛题释义大赛主题:美丽中国主题释义:本创新设计大赛为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中国”之号召,秉承“时尚、艺术、前卫、持续、发展”的办赛理念,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设计服务地方、专业对接需求”的宗旨,主要围绕环境空间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媒体传达设计等四个专业赛道以及地方主题定制为动态赛道而展开系列创新设计赛题。1.环境空间设计赛道设计内容:建筑、景观、室内、园林、规划、展示、公共空间、家具设计等方向赛道背景说明:环境空间高质量建设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们生活与产业的物理承载,孕育了极具时代特色的社会属性与文化多元。环境空间除了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舒适化和个性化的追求之外,还需考虑生态、智能、健康、时尚和低碳可持续等多重前沿理念。本赛道的设置希望参赛者明确设计创新的发展方向、思路和维度,用创新设计作品推动环境空间美好建设。D1-1:乡村空间改造:乡村空间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居住载体和物理形态,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空间关系场,需要设计师围绕乡村美好生活提供升级方案,代入具备新意的创意设想,提升乡村空间的可持续性、在地性、艺术性和人文性,满足现代高质量乡村的人居水准。作品要求:本赛题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设计聚焦乡村建筑、村落建设、环境改造等方向,设计作品可以是实际项目,也可以是基于未来发展而做的概念设想,但应有助于乡村环境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参赛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D1-2城市人居环境设计:伴随人民对美好生活质量需求和消费升级,同时对理想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的需求在不断迭代更新,从更高层面开始关注人与空间的美好关系,追求真正关心和取悦生活的人居环境。本赛题的开办目的是想从现代审美理念和生活本真出发,借助人居环境价值与情感的共鸣,筛选出充满阳光与美好的环境要素,构筑充满希望的温馨愿景与情感故事,寻回初心,重构真实、平和的生活意义。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城市人居环境展开,具体可以包含人类生活空间、工作劳动空间、休息游乐空间和社会交往环境等。可以探索包括社区文化展示、社区建筑风貌协调、公共环境艺术、居民生活功能及相关配套等问题,进而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和社区居民幸福度。具体设计亦可注重空间结构改善、街区艺术建设、城市风貌创新、历史风貌延伸以及未来智慧发展等五个方面有独特展现。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D1-3历史遗产空间设计: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活化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坚定民族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赛题的开办目的是基于历史遗产空间设计增强中华文明的展示力和传播力,留住文化记忆,激活空间载体在文化叙事中的重要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深层融合的设计路径,促进文旅融合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历史遗产空间设计展开,设计对象既可以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具体可以涉及文物古迹文博展馆空间、文化遗址空间、历史建筑空间、历史城镇与古村落空间、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工业遗产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展示空间等。以多样化的空间设计为手段,可以探索历史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转化与创新、体验与展示等问题,关注历史遗产空间设计与文旅创新、城市更新、地域振兴、民族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关系,通过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材料等赋能历史遗产空间设计。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D1-4展示环境空间设计:在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空间作为环境变革的前沿最先开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空间的宽容度扩张促使展示设计更加多元化、表现力日益丰富。多学科的渗透和交融使得展示环境空间设计已打破传统形式,向广度和深度纵横发展。本赛题的开办目的是通过展示环境空间设计更好地传播文化思想,推动经济发展,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文化主题或商业品牌展开,具体可以包含文博展示空间、商业展示空间、会展空间以及主题活动空间等。可以探索展示环境空间在普及知识、文化传播、观赏娱乐以及带动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设计亦可注重组织策划、数字应用、叙事表达、互动体验以及节能环保等五个方面有独特展现。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2.服装与服饰设计赛道赛道背景说明:服装服饰的设计创新体现了人们对穿戴功能、审美和心理需求的探索与表达,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映照出大众心理和社会风貌,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独特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穿着的日常功能及个性表达之外,还需考虑生活空间、数字智能、文化传承和绿色低碳等新兴社会议题带来的影响。本赛道的设置希望参赛者明确设计创新的问题需求、理念思路和美学态度,用创新设计作品赋能服装服饰的时代新内涵。D2-1都市服装与服饰美学设计:在都市化进程中,人们衣着穿戴的价值与意义问题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都市人的精神、心理与情感方面。本赛题的开办目的在于从都市生活中人们对时尚的需求出发,关注人们对精神富足与内心丰盈的热烈追求,通过外在彰显的时尚态度回应内心的感受,见证人类与都市的共成长,重构与创新当代都市时尚美学。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都市时尚的美与设计展开,具体可包括服装、服饰、纺织品等设计范畴。可以探索都市的人们对生活品质、时尚审美等方面的态度展现,亦可关注时尚设计在装扮与情感、设计与参与、健康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设计可注重设计理念、需求探索、问题解决、美学态度、实用语境等五个方面有独特展现。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D2-2服装前沿科技与先锋设计: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数字科技的发展,带给当代时尚界一场前所未有的先锋变革,时尚的功能与美感范畴变得更为广阔。重塑传统的时尚设计思维模式,更需要主动的创新性和敏锐的洞察能力。本赛题的开办目的在于将前卫时尚、概念艺术与前沿科技进行联接创新,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和时尚兴趣的影响,借力前沿科技创新演绎时尚风格,诠释新纪元的时尚美学,拓展时尚设计发展创新路径,体现时尚业对人、自然和技术共生的人文关怀。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时尚设计中的前卫科技与前卫艺术展开,具体可包括服装、服饰、纺织品等设计范畴。可以探索时尚审美、时尚表达等前沿话题,亦可关注此背景下的社会发展相关的健康、伦理等新兴议题。D2-3传统与时尚化设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遗产瑰丽多姿,构建中华文化自信是当代设计师责任担当。在互联网商业繁荣、产品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潮流的设计趋势热度不减。本赛题的开办目的在于用时尚设计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汲取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演绎东方美学精神,提炼传统文化遗产元素,思考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乡土与时尚、过去与未来等时尚设计议题,跨越历史时空局限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价值意义。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设计活化展开,具体可包括服装、服饰、纺织品等设计范畴。可以探索时尚设计对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与设计呈现,提倡具有融合跨界的思维,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具体设计可注重设计理念、需求探索、问题解决、美学态度、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有独特展现。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D2-4可持续时尚穿戴设计:时尚业一直在探索有效途径解决长期发展造成的各类浪费与污染问题,可持续循环体系的构建是时尚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可持续时尚设计的探索体现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本赛题的开办目的在于以可持续理念引领时尚创新设计,关注与之相关的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思考人类生活的生态、环保、休闲、健康发展,将可持续理念融入设计作品的创意中,使可持续成为一种大众意识和时尚潮流,推动循环时尚经济产业的发展。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时尚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展开,具体可包括服装、服饰、纺织品等设计范畴。可以探索可持续设计时尚审美、时尚表达等方面的状态展现,亦可关注此背景下的社会发展相关的绿色、循环、共享、模块组合等新兴议题。具体设计可注重设计理念、需求探索、问题解决、美学态度、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有独特展现。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3.工业产品设计赛道赛道背景说明:工业产品设计是一个策略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创新性产品、系统、服务与体验来驱动创新、达到商业成功,以及实现更高品质的生活。本赛道的设置需要参赛者从时尚生活、智能科技、文化创新等不同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工业产品与服务设计手段,提出创新性设计方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D3-1智能产品服务设计: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速迭代,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传统的产业、业态、模式正在经历全新未知挑战。技术驱动下的时代在变,生活方式也面临着数字化更新,进而衍生出了智慧家庭、元宇宙、ChatGPT等全新的数字化生活场景与产品,相应的创新设计也正被定义为新角色,并被赋予新使命。本赛题的开办目的是:面向未来生活场景,紧扣科技前沿,进行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产品服务与交互体验设计创新,推动实现创新设计落地转化,赋能人民未来美好生活愿景。作品要求:设计作品需要运用智能技术手段,基于老龄健康、信任危机、环境卫生、数字暗面等现实主题,面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进行智能化的产品服务与交互体验的有效设计创新。具体的设计呈现载体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家居、智慧办公、移动出行、未来教育、积极养老等。作品最终呈现方式可以是产品实体、界面交互、服务模式、体验创新。D3-2时尚生活产品设计: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时尚消费品产业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融入新发展格局,培育时尚设计领域新锐力量,探索全球时尚产品设计前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本赛题开设目的是希望通过时尚CMF创新设计,探索新时代消费升级下的产品设计方法,实现时尚生活方式与时尚理念的重塑。作品要求:本次大赛参赛作品应聚焦时尚配饰、时尚穿戴、时尚家居等生活产品领域,结合时尚流行趋势、市场消费需求进行创作设计,作品应体现时尚生活方式、当代美学审美理念,并结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考虑产品实现形式,应具备一定的市场转化能力。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D3-3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产品设计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设计赛道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成果转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核心,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现代转化与升级的方式与途径,大赛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在地调研、文创设计开发,满足中国大国崛起时代的国人对文化产品需求。通过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引领传统文化创新设计新风尚,让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得到传承与创新,进而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品要求:本次大赛参赛作品应聚焦文化创意类产品与产业领域,结合当代流行趋势、消费需求进行创作设计,作品应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产生活领域的传承与发展,并结合可能的新业态、新媒介、新材料、新工艺等考虑作品呈现形式,应具备一定的文化与商业价值。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数字模型、视频、实物展板等方式进行展示。4.媒体传达设计赛道赛道背景说明:由于网络与信息科技的发展,媒体从传统介质快速走向了数字智能化。在文化传播、艺术衍生、品牌消费、科普宣教、内容生产和跨感官体验等方面,媒体传达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应用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本赛题为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探索更多可能性,为改善社会问题研究具体可行性,也为提高人们经济生活效率,提升精神生活品质。本赛道作品可围绕品牌形象设计、影像与动画、交互体验、插画艺术、海报设计等方向展开,倡导作品体现出东方人文精神和智慧,勇于进行技术跨界和问题思辨。D4-1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是服务于品牌外在表达的品牌形象建设与管理。它基于品牌的定位和方向,向市场及受众准确有效地传达品牌形象,以期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形成对品牌的有效辨识、记忆、认知、好感、信赖和追随。在新时代下,由于技术、受众、传播生态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变化,品牌形象设计方向除了要服务以往的企业、组织、机构、商户品牌,也将应对新生产品、事件与活动、个人品牌等现象。其表达形态围绕着受众人群,也将更加多元可变。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应依托真实存在的文化、市场和产业,有清晰的受众对象,提供涉及标识、视觉体系、核心应用、体验设计的系统性完整的品牌形象设计方案。作品需阐述项目介绍、品牌概念、创意说明及最终设计方案呈现。可随附设计作品的其它补充性展示,表现手法不限,如实物、视频、音频等。D4-2影像与动画:本赛道包括但不限于微电影、短视频、戏剧或音乐MTV、纪录片、剧情片、广告短片、实验片,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实验动画等。原创设计、风格鲜明、情节有创意、表现技法精湛、结构完整、符合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大赛鼓励原创,打造精品;引导广大学生关心和参与影像创作,促进学生创意能力和影像制作技术的提高。作品要求:参赛影像作品可以围绕但不限于以下命题进行构思设计,例如地域风情、人文故事、百姓生活、社会关系、自然生态、城市记忆、乡土风情、城市建设等展开主题性拍摄,记录新时代变迁下美丽中国故事。D4-3数媒交互设计:创新创意的交互与体验设计可以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提升传统设计体验的沉浸感幸福感、加固目标群体的使用黏性。本赛题的开办希望可以结合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创新交互与体验设计,探索和挖掘目标对象的潜在需求,对接前沿领域与趋势发展,推动数字与技术驱动的创新未来设计。作品要求:交互与体验设计作品主题不限,鼓励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知识,整合当前数字文化设计、虚拟与增强现实体验设计、游戏设计、传播展示等方向。具体设计可注重提升交互体验的新颖性、游戏性、有效性。设计作品的最终表达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通过低保真设计、原型机设计、装置设计、视频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D4-4插画艺术与海报设计: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以及媒介的不断发展,插画与海报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以其独特的叙事性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多元化的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已经渗透到商业应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插画与海报的广泛应用,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在当代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赛题开办的目的是借助视觉艺术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叙事手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描绘美丽中国。作品要求:设计作品围绕“美丽中国”主题展开,展现人类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等内容。参赛作品可以包含商业插画、出版物插图、绘本创作(含成人、儿童)、系列主题插画、公益海报、字体与图形设计等。设计作品最终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手法,可借助静态、动态、视频等综合方式进行说明。5.地方主题定制赛道赛道背景说明:本赛道根据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政府委托的设计节点而专门进行自主设置赛题方向与内容,参赛设计方案内容可以围绕媒体传达设计与环境空间设计方向展开,具体赛题可参考建德市梅城镇严州古城、下涯镇之江村等点位介绍并欢迎全国参赛团队围绕节点展开相应的设计创新。D5-1媒体传达设计(1)基本情况介绍:梅城镇严州古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核心段,北枕乌龙山,南临三江口,山环水抱、风光秀美、生态绝佳,有着近1800年的历史,曾是徽、杭两州之间唯一的州府,是钱塘江流域重要码头,内可玉带河泛舟、外有三江口游船,夜有澄清灯光秀、特色美食街区,还可仿古探幽,追寻先圣事迹。严州古城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州府规制清晰、街巷肌理完整、历史文脉可循、历史遗存丰富的古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严州文化,具体包含以下十个文化部分。1)州府文化:梅城先后为睦州、严州的州治所在。唐武则天神公元年(697),睦州州治从淳安迁到这里,直到1959年撤销建德专署为止的1262年间,梅城一直是州府的所在地。被赐为“潜龙之地”。2)诗路文化:这儿孕育出唐代唯一的地方诗歌流派“睦州诗派”,代表人物有孟浩然、刘长卿、许浑、杜牧等,睦州一度成为“东南江表诗坛”的中心。3)名人文化:这儿历代太守中有许多大政治家、大诗人,他们给严州政治和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伍子胥、严子陵、朱买臣、范仲淹、陆游都在这里留下足迹,他们的事迹和作品极大丰富了严州地方文化内涵。4)刻本文化:严州是南宋时期善本书的重要产地之一,其刻本世称“严州本”,以“墨黑如漆,字大如钱”驰名,是宋刻本中的上品。《聊斋志异》的首个刻印版本青柯亭本就是在这里制定的。5)民俗文化:梅城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现在古城中定期表演知府巡街、虾灯、竹马等传统非遗文化。6)军事文化:“严州不守、临安必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7)商埠文化:“千车辚辚、百帆隐隐”,有徽州会馆等12座。8)古典文化:古城名著渊源,《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文学著作事出梅城或在此编撰。9)书院文化:古城是理学名邦,薪火相传,有范仲淹创办的龙山书院等四大书院。10)宗教文化:古城庙宇林立、香火鼎盛,玉泉寺是唐代净土宗五祖少康大师的道场。(2)赛题要求:通过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创意包装、深化品牌建设,实现市场差异化竞争,增强“严州文化”活化传承的千年古府品牌影响力。进行严州古城虚拟人形象和VI设计,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古城视觉形象系统,并可适当延展创作、应用。通过分析严州古城发展历程,挖掘其背后的宋韵文化内涵并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文创IP打造,将宋韵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创设计结合,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设2个参赛类别,请自选一个进行设计创作:1)虚拟人形象和VI设计类:征集全新的古城原创虚拟人形象设计和VI设计,主题不限,形象要求有文化、有气质、有风采,代表一段历史特点、一个地方特色或一个人物特性。平面作品、3D作品均可参赛。作品使用软件不限,表现手法不限(包括但不限于平面、插画、3D等)。作品要求:1.需绘制三视图(包括但不限于:正面、侧面、背面)。2.需尽可能完善形象的视觉系统、人设,并提交思路阐述。3.参赛者保留300dpi分辨率可用于印刷生产的源文件,需注意元素尽可能独立分层,以便后期编辑使用,如为三维作品,需保留3D工程文件。2)文创产品品牌提升创意设计类:以严州古城文旅发展为背景,围绕古镇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风物特产,研发设计与宋韵文化、严州历史契合,内涵丰富、造型美观、艺术特色鲜明,兼具历史元素与现代时尚的文创产品,产品需具备文化性、美观性、实用性、市场性。并提出营销方案和推广策略。作品要求:参赛作品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决赛作品需要上交打样产品。D5-2环境空间设计(1)基本情况介绍:下涯镇之江村位于建德市下涯镇黄饶半岛,因处于呈“之”字形的新安江畔而得名。村域总面积9.0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662户,总人口2280人。自然风光秀丽,美丽的新安江在此流速趋缓,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和“山、江、田、村”的独特景观,夏季江面云雾笼罩,宛若人间仙境。在打造AAA级景区村的同时,把风景做成产业,推出“镜头里”的经济学,打造彩绘田园、无边稻田、渔舟唱晚等9大摄影点,已成为建德“新网红”。2020年之江村被评为浙江省AAA级景区村,通过打造集现代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创业产业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示范区,促进未来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并于2022年5月27日全省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推进会上被成功命名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2)赛题内容:设计区域位于之江村黄饶自然村,以村级邻里中心——黄饶乡集为中心,以民宿村落为服务重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详见附件2)。作品需符合区域功能定位,与区域文化、民俗、风貌特质相一致,要求符合旅游消费者的审美特点,设计方案兼具实用性的同时具备技术可实施性。设2个参赛类别,请自选一个进行设计创作:1)景观装置艺术节点设计:为提升乡村自然景观品质,延续乡村水系、林网和农田等自然肌理,因地制宜优化引导村庄空间格局形态,形成连续完整的大地景观与连线成片的特色景观,拟在规划基础上,完成3个创意性的装置设计和必要的田间艺术装置,并指导施工落地。具体选址可根据附件2图示,也可根据规划内容自行选址。2)闲置农房内部空间设计:闲置农房位于之江村黄饶自然村前溪头区域,该区域定位为民宿村落,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自然环境优美,鉴于该片区未来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拟对该空间进行业态培育和场景设计建设。按照运营前置的思路根据空间业态进行设计、改造提升后实施运营。可设计方向包括咖啡、茶室、风物馆等,但不限制于此方向,只需和产业规划结合合理即可。作品要求:参赛作品效果展现与表达不限具体手法,可借助模型、视频等方式进行说明。附件2: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a1ee95a108f64f4096c9dc18fa26fb58梅城镇严州古城设计素材参考:https://cpipc.acge.org.cn/sysFile/downFile.do?fileId=da410cee05fc41b8bdc7f141333765ab严州古城全景图:
25
2023-05
关于举办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2023)的通知
16
2023-05
“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邀请函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英文名称:“ChinaPostgraduateRobotInnovationandDesignCompetition”)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以“制造强国”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旨在培养机器人领域国家急需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研究生的机器人创新设计能力,服务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推动机器人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发展。根据《关于举办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函》(学会文【2023】5号)要求,现将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相关事宜函告如下:一、赛事名称“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二、组织单位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3.联合主办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中国宇航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4.承办单位湖南大学5.冠名单位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赛事组委会秘书处哈尔滨工业大学7.技术支持单位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整车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三、参赛作品范围本届大赛参赛作品范围包括机器人的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参赛作品可以围绕机器人领域的一个主题(如工业领域、家政服务领域、康复医疗领域等),重点考核研究生对社会需求的洞察能力、创新性设计和关键技术实现等能力,提升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水平,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四、参赛对象及方式1.参赛对象正式注册的国内在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赛选手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审核报名参赛资格,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单位具有对参赛人员资格进行抽查的权利。2.参赛方式以学校为单位,个人或团队参赛,每支团队参赛队员一般不超过5人(其中第1申报人默认为参赛团队队长),指导教师一般不超过2人,可跨学科跨校组队,以队长所在单位为参赛单位。3.进入全国决赛后,不得变更项目、团队成员及参赛单位。4.已经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某一项主题赛事获奖的参赛作品,不得以同一作品参评其他主题赛事。五、赛制安排按照作品的成熟度和技术特点分成仿真组、部件组、集成组和“揭榜挂帅”专项组。仿真组:提供机器人三维仿真分析、数字化设计、算法等方案,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部件组:提供机器人部件的创新设计方案与样机,并进行部件功能的实物展示或视频演示;集成组:提供机器人整机的创新设计报告与样机,并进行整机的实物展示或视频演示;“揭榜挂帅”专项组:提供该规定主题相关的创新设计报告或样机,并进行作品的实物展示或视频演示。参赛团队在参与“揭榜挂帅”专项组比赛的同时,也可采用“揭榜挂帅”专项组的同一设计作品参评仿真组、部件组、集成组的比赛。“揭榜挂帅”专项组比赛项目及要求由大赛冠名单位及赞助单位提供,详见附件。后续大赛执行委员会将追加“揭榜挂帅”专项组可选项目,请关注官网通知。第一阶段(初赛):机器人设计与初评阶段线上评审,每个队伍须提交申报项目的技术方案、设计报告、或作品视频等,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所上传的参赛材料进行初评,评审出参加决赛的队伍。第二阶段(决赛):机器人展示与答辩阶段现场评审,包括参赛作品展示、ppt答辩两个环节。进入决赛的队伍,需要按照分组进行计算机动态仿真、机器人部件、机器人整机等进行参赛作品展示和分组答辩,由决赛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出作品获奖等级。六、赛程安排1.赛事通知发布时间:2023年5月15日内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公布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包括大赛参赛方式、报名须知、作品要求、奖项设置等详细信息。2.赛事报名及作品提交时间:2023年7月15日截止内容:参赛项目团队须在截止日期前进行注册、报名并提交初赛作品;参赛队所在单位须及时审核本单位报名人员的参赛资格。上述事宜均须通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进行操作。3.赛事初赛时间:2023年7月20日-7月30日内容: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初赛评审,并发布参加决赛的名单。4.赛事决赛时间:2023年8月18日-8月20日内容:入围决赛的团队将在湖南长沙进行比赛,由大赛组委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评审。七、奖项设置本届大赛面向参赛作品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具体奖项数量根据提交参赛作品的数量另行确定,专家委员会将从荣获一等奖的参赛团队中评选冠、亚、季军,冠军团队将被授予“创新实践之星”称号;面向组织单位和个人设立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及优秀工作者等奖项。大赛奖金设置:冠军团队,奖金50000元;亚军团队,奖金30000元;季军团队,奖金20000元;其他一等奖,奖金10000元/项;二等奖,奖金5000元/项;三等奖,获奖证书。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及优秀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八、其他事宜1.赛事承办单位联系人:湖南大学李博川联系方式:15570888247、13873171641电子邮箱:lbc2017@hnu.edu.cn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麓山门,邮编4100822.赛事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岳老师0451-86418112、15663818210哈尔滨工业大学刘老师0451-86413809、18845773238通讯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岸区西大直街92号,邮编1500003.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4.赛事官方微信名称: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微信公众号二维码)5.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加进入QQ群交流。(QQ群1:206194631;QQ群2:776831347;QQ群3:776477958)(注:请依次加群,群满请加下一个群,每支队伍只需加入其中一个群,请勿重复加群)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组委会2023年5月16日附件1:“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邀请函附件2:“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揭榜挂帅”专项比赛项目及要求附件3:“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参赛作品项目报告书参考模板附件4: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用户手册
12
2023-05
大赛十周年专题介绍
11
2023-05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 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通知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是一项面向在校研究生进行数学建模应用研究与实践的学术竞赛活动,是广大在校研究生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大平台。经竞赛组委会研究决定,2023年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由东南大学承办。该项赛事在其二十周年之际回到她的诞生之地,意义非凡。本届竞赛参赛对象是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将于2023年9月入学的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国外大学在读研究生和国内大学在读留学研究生。希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大力宣传、组织动员、积极鼓励本单位研究生报名参赛。现就2023年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一、参赛报名(一)参赛单位报名1.请各参赛单位指定负责老师作为联系人,负责本单位研究生的参赛组织工作,保持与承办单位的联系交流(咨询电话:025-52090587)。2.本届赛事参赛报名、培养单位审核、参赛缴费、作品提交等均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方网站(以下简称“研创网”)https://cpipc.acge.org.cn/上进行。2022年及以前参加过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沿用之前的用户名和密码。2023年新增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此链接(https://cpipc.acge.org.cn/login/applyUniversityLinkman)申请单位账号,完成账户创建。3.请各参赛单位联系人以“培养单位+部门(院系)+姓名”加入“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QQ群(群1:376090827或群2:143047036),跟踪大赛流程及交流咨询。(二)参赛团队报名研究生组队参赛(每队人数3人,专业不限)。除2023级研究生外,其他年级研究生不允许跨校、跨单位组队参赛。参赛同学请登录“研创网”注册账号,并由队长报名参赛。参赛团队报名起止时间为:2023年6月1日8:00至2023年9月17日17:00。二、参赛单位审核请参赛单位联系人定期登录“研创网”,履行本单位管理职责,完成本单位报名参赛人员的参赛资格审核工作(含本单位研究生担任跨校混合组队队长,3名成员均为2023级研究生新生的参赛队),审核起止时间为:2023年6月1日8:00至2023年9月18日17:00。三、参赛团队缴费及发票获取方式1.参赛报名费每队300元,若单位统一缴费,请参赛单位联系人登录“研创网”,完成网上缴费;若参赛队单独缴费,请队长本人登录“研创网”,完成网上缴费。2.报名参赛队需在参赛队伍审核通过后进行缴费,网上缴费起止时间为:2023年6月1日8:00至2023年9月19日17:00(缴费咨询邮箱:gscpc3@seu.edu.cn)。3.缴费成功后,请参赛队登录系统查看缴费状态。4.参赛队缴费完成后,若单位统一缴费,请参赛单位联系人登陆“研创网”,点击【资格审核通过团队管理】界面下的【数学建模大赛交费电子票据】按钮进入电子票据查看页面,点击页面中的链接可查看并下载电子票据;若参赛队单独缴费,请队长本人登陆“研创网”点击【我的赛事】界面下的【电子票据】按钮进入电子票据查看页面,点击页面中的链接可查看并下载电子票据。四、竞赛时间及方式1.竞赛时间:竞赛定于2023年9月22日8:00至2023年9月26日12:00举行。2.试题下载与校验:各参赛队队长可于9月21日8:00起登录“研创网”,下载“试题ZIP包”,同时下载竞赛指定的“MD5码校验工具”,校验“试题ZIP包”。3.试题解密与论文编写:各参赛队队长于2023年9月22日8:00,登录“研创网”查看试题解压密码,解密试题,使用《竞赛论文标准文档》编写竞赛论文。4.“竞赛系统”论文提交:各参赛队队长使用指定的“MD5码校验工具”,生成pdf格式竞赛论文的MD5识别码,于9月26日12:00以前,登录“研创网”提交论文MD5识别码。2023年9月26日14:00至9月27日24:00,登录“研创网”上传pdf格式竞赛论文。5.竞赛纪律:竞赛期间,指导教师不得与参赛选手进行任何形式的赛题交流;参赛队不得与队外任何人讨论赛题内容(包括网上)。参赛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尽力为队员提供必要的竞赛条件,督导参赛队员遵守竞赛纪律。6.违规处理: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引用文献必须注明来源。竞赛专家委员会将对所有论文进行相似度检测,相似度高于某阈值(由专家委员会确定)或相互雷同的论文,一般直接判定为“违规论文”,必要时进行人工判断。引用他人程序也需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否则按抄袭认定为“违规论文”。组委会将严肃处理参赛学生的违规行为,取消其获奖(包括成功参赛奖)资格,对于情节严重者将处理结果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五、奖项设置竞赛设立一、二、三等奖、企业专项奖、“数模之星”冠亚季军、“数模之星”提名奖、成功参赛奖、优秀组织单位、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奖项。其中一、二、三等奖获奖队数原则上不超过参赛队总数的1.5%、13%、20%。国(境)内外参赛队分开评奖,具体数量由组委会根据参赛情况确定。专家委员会可从获得一等奖队伍中择优遴选参加“数模之星”决赛答辩会。答辩得分前三名队伍将获得“数模之星”冠亚季军,未进入前三名的答辩队伍获“数模之星”提名奖。六、竞赛结果公示与颁奖大会竞赛组委会将于2023年11月中下旬在“研创网”公示竞赛结果并发布拟获奖名单;2023年12月中旬,在东南大学举行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数模之星”决赛现场答辩会和颁奖大会。七、参赛单位报名回执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系人,于2023年6月18日前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参赛单位回执。八、联系方式1.竞赛承办单位联系方式联系人:徐毅(东南大学数学学院)电话:025-52090587(工作日8:30-11:30,14:00-17:00)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东南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北五楼数学学院邮编:211189电子邮箱:shumo20year@pub.seu.edu.cn2.竞赛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联系人:周青青奚社新(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电话:025-83795939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逸夫建筑馆206邮编:210096电子邮箱:gscpc3@seu.edu.cn欢迎关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微信公众号npgmcm,了解赛事信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执行委员会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东南大学数学学院2023年5月10日附件: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通知附件: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用户手册(学生)附件: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用户手册(研究生培养单位)
10
2023-05
“新动航空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 飞行器创新大赛参赛邀请函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工作安排,现将“新动航空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是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空学会联合主办。大赛以“创新改变未来”为理念,围绕飞行器技术创新,着力增强广大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发掘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本届大赛由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与青岛新动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二、参赛对象参赛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在读研究生、已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一年以内的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在职人员,特此鼓励企业在职人员积极参与企业赛道报名,参赛资格可放宽至研究生毕业5年以内。鼓励以团队形式参赛,各参赛队每队最多不超过5人,允许跨单位组队。三、主题、赛题及作品提交(一)主题“叩问苍穹,逐梦星辰”(二)赛题1.常规赛道1.1航空飞行器总体及分系统设计各类在大气层内飞行的航空飞行器总体设计及其新材料、新结构、新动力、新载荷等分系统设计。包括各类使用氢能、电能、可持续航空燃料的新能源航空飞行器的总体设计及其新型气动布局、新动力、新结构、新材料等分系统设计。1.2航天飞行器总体及分系统设计各类在空间轨道运行的航天飞行器总体设计及其新材料、新结构、新动力、新载荷等分系统设计。1.3变体飞行器设计专题。各类在大气层内飞行、临近空间飞行、跨介质飞行的变体飞行器总体设计及其新材料、新结构、新动力、新载荷、新型制导/控制系统等分系统设计。1.4飞行器先进推进系统专题各类航空、航天飞行器先进推进系统,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动力推进系统、新型航空燃气涡轮推进系统、固液体推进系统、爆震推进系统等的系统设计以及推进系统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配技术、新材料及工艺装备技术等。1.5飞行器集群智能协同任务规划设计专题各类飞行器针对不同任务背景,通过单机或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决策、任务规划、综合评估等方面内容。1.6新一代智能飞行器设计专题各类在空间轨道运行、临近空间飞行、天地往返飞行、大气层内飞行、跨介质飞行的智能飞行器总体设计及多信息融合、智能决策、自适应制导/导航/控制、智能协同等分系统设计。2.企业赛道2.1多驱动模式融合的多栖无人飞行器设计设计一种多驱动方式的多栖无人飞行器,整机可以在水上、陆上、空中两种或三种介质通行,提出飞行器总体优化设计方案及分系统方案,重点突出多驱动模式融合控制策略及功能模块设计,需具有一定应用转化价值,完成相关仿真或模拟或实物验证。2.2抛射式可折叠小型无人机设计针对场景限制、空间限制等问题,设计一种便于携带和安装,可通过人工或机械抛射快速起飞的可折叠小型无人机。重点介绍抛射和可折叠的机翼或支架设计、飞行控制算法设计和机体结构优化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需具有一定应用转化价值,完成相关的仿真和实验验证或实物验证。2.3船载无人机稳定收放结构与控制技术面向高海况船舶平台应用场景,设计可供船舶搭载配套的旋翼无人机总体方案,重点突出旋翼无人机在高海况情况下的移动舰船的平台上的起降回收固定装置设计和控制策略,完成相关仿真或模拟或实物验证。2.4创新型消防无人机设计面向城市超高层建筑火灾灭火和被困人员救援场景,设计一种具有高载重能力、高可靠性、高灭火效率和救援效率、适应城市密集建筑场景使用的创新型无人机方案,并完成总体方案与动力、结构、控制等分系统的方案概念设计与仿真,或实物验证。2.5创新构型单人飞行器设计面向大型自然灾害救援现场、复杂地形地貌搜救等场景,设计一种具备轻量化、可穿戴或便携的创新构型单人飞行器方案,并完成总体方案与动力、结构等分系统的方案概念设计与仿真。3.挑战赛道室外复杂环境下无人机巡检与跟踪以室外复杂环境下无人机巡检为任务背景,进行无人机自主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通过自主起降、固定线路巡航、目标识别、目标追踪等任务,实现无人机巡检过程中对特定目标的精准识别、持续跟踪和定位,并尽可能获得最多任务分数,具体要求详见《“新动航空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指南》。(三)作品提交作品分为创意类和实物类作品。每支报名团队必须在2023年7月15日前提交项目报告书,报告书包括方案创新点,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势,具体方案描述等内容。参赛作品通过大赛网站提交项目报告书。项目报告书为比赛最终评比材料。设计方案、数字模型、动画、视频、研究报告等可作为附件一并提交。如作品包含实物模型,在初赛时提供视频材料,决赛时进行实物展示或视频演示。大赛不接受涉密作品和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的作品参赛,如出现涉密或涉知识产权纠纷作品,由参赛选手承担相应责任。四、大赛安排大赛分为初赛与决赛,初赛采用网上评审形式,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和实物展示的形式(挑战赛道不设初赛)。1.2023年5月10日:发布大赛通知。2.2023年5月11日-6月30日:网上参赛报名。3.2023年5月11日-7月1日:资格审核。4.2023年5月11日-7月15日:提交初赛作品。参赛团队队长所在单位需对本单位参赛队伍进行资格审核。所有参赛团队须在7月15日前完成初赛作品提交。参赛队注册、报名、参赛队所在单位审核及初赛参赛作品提交需通过大赛官方网站进行,网址为https://cpipc.acge.org.cn/cw/hp/3。5.2023年7月16日-31日:大赛初赛作品评审,组织专家网上进行初赛作品评审。6.2023年8月1日-8月15日:公布大赛决赛入围名单。7.2023年8月末:举行决赛。五、奖项设置本届大赛面向参赛作品设置一等奖(前3名为冠军、亚军、季军奖)、二等奖、三等奖,面向组织单位评选“优秀组织单位”。奖金设置:冠军50000元/项,亚军40000元/项,季军30000元/项,一等奖10000元/项,二等奖3000元/项,三等奖可获得荣誉证书。奖项数量:根据提交参赛作品的数量另行确定。六、其他事宜作品提交要求、申诉仲裁、纪律处罚、知识产权与保密、大赛时间安排等其它相关事宜详见《“新动航空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指南》(附件2)。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委会所有。本届大赛后续相关事宜敬请关注大赛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1.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hp/32.大赛邮箱:yjs@email.sau.edu.cn3.大赛微信号:sau-yjs4.问题咨询与交流: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扫码进入QQ群各单位组织教师QQ群:630850396参赛队队长交流QQ群:1975027325.第九届大赛工作人员及联系方式:承办单位联系人:周思雨024-89723492(总体协调)张勇024-89723727(竞赛组织)许录艳024-89723995(专家评审)袁浩13614045377(报名工作)张佳琪15804250695(报名工作)何洪斌15712320986(作品提交)陈仁桢18804027618(作品提交)刘焕梅024-89726538(媒体宣传)秘书处联系人:牛茂贵梁星丹029-88460398(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组委会2023年5月10日附件1:“新动航空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参赛邀请函附件2:“新动航空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指南附件3:“新动航空杯”第九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参赛作品项目报告书参考模板附件4: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用户手册
05
2023-05
2023年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邀请函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推进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工作安排,现将2023年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有关情况通知如下:一、相关背景及赛事简介“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本赛事倡导研究生理实并重、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吸引高校研究生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强国建设的参赛展示的重要平台,是涉农高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包括分为科技小院、牛精英、科技作品、渔菁英、志愿者技能5个专项赛事,参赛团队来自于农学、工学、理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大赛自2020年起纳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自2023年起由“两年一届”转变为“一年一届”,其赛制赛程等基本不变。二、组织单位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联合指导,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2023年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包括科技小院大赛、牛精英挑战赛、渔菁英挑战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4个专项赛事,由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大连海洋大学、集美大学、安徽科技学院承办。三、参赛相关事宜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各专项赛事分别组织开展,各专项赛事分别设初赛和决赛。2023年大赛将于2023年4月正式开赛,各专项赛事初赛、决赛具体时间详见各专项赛事通知,竞赛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本赛事评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在一等奖中评选冠亚季军,由主办单位统一授予各主题赛事冠军团队“创新实践之星”称号。赛事设置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并颁发荣誉证书。各专项赛事还可根据赛事特点和赞助单位命题要求,设置专项奖及其他特色奖项。大赛报名、竞赛内容等其他未尽事宜详见各专项赛事通知。四、联系人(一)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农林学科工作委员会联系人:武镒、尼姣姣电话:010-62731259、62732887邮箱:CAUGS@cau.edu.cn(二)科技小院大赛承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联系人:李翰文电话:15201518286邮箱:lihanwen@cau.edu.cn(三)牛精英挑战赛承办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大学联系人:王爽怡、董天昊电话:13701279786、18610721202邮箱:elaine0127@cau.edu.cn、dongtianhao@cau.edu.cn(四)渔菁英挑战赛承办单位:大连海洋大学、集美大学联系人:黄贝电话:18850018220邮箱:huangbei@jmu.edu.cn(五)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技能大赛承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联系人:马晓辉电话:13855076242邮箱:zyfw@ahstu.edu.cn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组委会2023年4月24日
28
2023-04
“华为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参赛邀请函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英文名称:ChinaGraduateAIInnovationCompetition)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大赛以“AI赋能、创新引领”为理念,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主题,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大赛秘书处设于浙江大学,2023年第五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由山西大学承办。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2023〕5号《关于举办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函》相关要求,现将本届大赛有关情况通知如下:一、大赛名称“华为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二、组织单位1.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3.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相关产业联盟和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同组成4.承办单位山西大学5.承办指导单位山西省教育厅6.支持单位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太原市委组织部(太原市委人才办)7.赞助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大赛主题及参赛作品本届大赛主题为:AI赋能,改变世界当前,ChatGPT、文心一言等新兴AI应用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发展趋势,本届大赛聚焦算力提升、算法优化、数据和知识融入等新一代人工智能面临的紧迫任务,秉承“创新融合”原则,将大赛的特色定位在“前沿领域”和“创新应用”两个方面。参赛作品须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探索和设计有明确场景驱动的应用创新方案,如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社会治理、教育养老、环境保护、司法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大赛采用开放命题和企业赛题相结合方式,参赛队伍可自主选择赛题类型。开放命题分为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意两个类别,题目自拟。技术创新类强调软硬件结合,重点考察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展示;应用创意类强调重大领域场景,重点考察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落地的潜在价值。企业赛题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命题,另行发布。每支参赛队伍可根据兴趣及技术能力任选一个类别参赛,同一参赛队员只允许报名参加一个类别。参赛作品应当遵循相关设计要求、开发指南与规范。参赛者应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自由选择应用场景并自行获取相关数据,最终提交具有原创性并能展示其应用潜力的参赛作品。四、参赛对象及方式1.参赛对象凡具有正式学籍的研究生、已获得读研资格的本科生均拥有参赛资格。参赛选手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审核报名参赛资格。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单位具有对参赛人员资格进行抽查的权利。2.参赛方式参赛形式可以是个人或团队形式,且每人只能参加一支队伍。以团队形式参赛的队伍,每队最多不超过4人,其中在读研究生比例不低于50%,队长必须为非应届毕业在读研究生,且队员分工明确。允许跨校、跨年级、跨专业组队,以作品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为参赛单位。参赛团队和选手可申报指导教师,每个团队最多可申报2名指导教师,以申报顺序排序,其中排序第一位教师为主指导教师。五、作品提交要求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参赛队伍须按照要求按时、合规地提交参赛作品。团队名称、提交的作品材料中不得体现学校、学院或导师等影响比赛公平的信息。团队信息以初赛报名信息为准,一旦通过资格审查整个大赛期间不得更改团队成员、指导老师信息。1.初赛1)参赛者须根据赛题作品规范提交参赛作品简介(无模板,300字以内)、项目文档(基于标准模板完成项目内容的详细阐述)、项目视频(充分展示团队成果)、其他可选辅佐材料(技术可行性、产品尽职调查报告等项目相关内容)。2)此外,本次大赛鼓励原创性工作,希望作品的核心创意和主要开发过程须在大赛期间独立完成。2.决赛参赛者须通过汇报和展示的形式,全方位呈现作品开发流程、技术概要、创新要点和潜在应用价值,具体安排以正式通知为准。六、赛程安排1.大赛通知发布时间:2023年4月28日内容:大赛官网公布本届大赛参赛方式、报名须知、作品要求、奖项设置等详细信息。企业命题具体要求另行通知。2.大赛报名时间时间:2023年5月8日-7月31日内容:参赛团队须于该时间段在大赛官网进行注册报名并接受参赛资格审核。3.作品提交时间时间:2023年5月15日—8月7日各参赛队在截止日期前按照参赛要求网上提交参赛作品,承办单位负责参赛作品收集统计和联系工作等。4.初赛评审与晋级结果发布时间:2023年8月8日—8月25日内容:承办单位组织大赛专家委员会进行初赛评审,并于2023年8月下旬公布进入决赛团队名单。5.决赛评审时间:2023年9月22日-24日内容:进入决赛团队将接受大赛组委会聘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现场评审。七、奖项设置本届大赛将设一等奖(前3名为冠军、亚军、季军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华为专项奖,此外设有优秀组织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由大赛组委会向获奖团队或个人颁发证书和奖金。(特设立华为专项奖,授奖对象为选择华为赛题,在初赛评审中成绩排名前15的赛队,此奖可重复获奖)一等奖:40支队伍,其中:冠军队1名,奖金3万;亚军队1名,奖金2万;季军队1名,奖金1万;其它37支队伍,每队奖金0.5万。二等奖:120支队伍,每队奖金0.2万。三等奖:参赛队伍前30%的其他队伍,获奖证书。华为专项奖:15名(可重复奖),其中一等奖赛队5名,每队奖金1万元;二等奖赛队10名,每队奖金0.5万元,合计10万元。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八、其他事宜1.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2.秘书处及承办单位联系方式秘书处联系人:滕如萍,鲍雨欣联系方式:0571-88981401电子邮箱:cpipcai@163.com通讯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研究生综合教育楼803办公室,邮编310058承办单位联系人:赵刚联系电话:0351-7018027电子邮箱:zyxw@sxu.edu.cn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研究生院302办公室,邮编:0300063.为方便各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欢迎加入QQ群交流。组织人员、指导教师QQ群聊号码:600869473,群聊二维码:(培养单位组织人员、指导教师群)参赛选手QQ群聊号码:671343223,群聊二维码:(参赛选手群)附件1:第五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参赛指南附件2:关于参加2023年第五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的邀请函(盖章版)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组委会2023年4月28日
27
2023-04
鸣鼓开赛!16项主题赛事只等你来!
日前,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正式鸣鼓开赛。今年赛事将在“燃梦十年”的基础上,体现“赓续创新”的新特色——赛事领域更宽广,赛事赋能更多元。2023年,正值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新十年开启新征程之际,在“燃梦十年,赓续创新”的大赛十周年庆典活动后,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共同按下启动键,正式宣布2023年赛事启动。近日,主办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发出《关于举办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函》,向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研究生学子发出参赛邀约。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赛,了解大赛。Q1: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什么级别的赛事?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的我国唯一专门面向在学研究生的全国性、公益性赛事。举办十年来,大赛服务于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致力于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已为65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8万研究生师生提供交流比拼的舞台。Q2:都有哪些赛事?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1.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2.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3.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4.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5.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6.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7.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8.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9.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10.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实践大赛11.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12.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13.中国研究生金融科技创新大赛14.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15.中国研究生工程管理案例大赛16.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Q3:哪些人可以参赛?大赛面向全国在校研究生及已获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生和本研贯通学生(部分赛事对境外国家和地区在学研究生开放,详见各官网各主题赛事专栏。Q4:参加大赛有哪些赋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途径,致力打通人才培养输出的“最后一公里”,为研究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大赛主办单位与上海、武汉、杭州、合肥等城市相关政府部门在合作办赛、人才对接、成果孵化方面深度合作,首批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成果孵化基地落户上海、武汉、杭州、合肥四座城市。通过参赛,你可以·激发创新创造热情,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具全球化科技视野的综合竞争力;·与行业领军人物直面交流,获得国际前沿科技信息,造就更广阔的产业视野;·与来自全国各地优秀的同龄人,缔结长久的合作沟通及共同成长的连接;获奖团队,可以获得上海、杭州、武汉、合肥四个城市的创业资金支持;获得相关城市引进人才称号及其落户、购(租)房、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福利。Q5:如何报名参赛?16项主题赛事的相关赛事介绍、赛程安排、参赛指南、联系方式等,敬请关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官网——研创网(https://cpipc.chinadegrees.cn/)。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期待你的参与!附件:《关于举办2023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函》
27
2023-04
最高荣誉!这些同学获得“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称号!
勇于创新,勤于实践。4月14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最高荣誉奖-“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在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上正式公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共同为部分获奖团队代表颁发奖杯、奖状勇于创新,勤于实践。4月14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最高荣誉奖-“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在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上正式公布,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院士共同为部分获奖团队代表颁发奖杯、奖状。这是大赛创办十年来,主办单位首次授予参赛团队“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称号。这是大赛创办十年来,主办单位首次授予参赛团队“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称号。图一翁铁慧部长与杨卫会长为2022年度创新实践之星颁奖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下、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的专门面向在读研究生的全国性赛事。大赛坚持立德树人的办赛方向,旨在通过竞赛奖励的方式促进研究生的创新文化建设,激发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力,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十年来,创新实践大赛根据国家重点、急需发展领域先后设置主题赛事13个,超过20万支参赛团队88万研究生师生报名参赛。为了树立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标杆典型,激励研究生学子勇担科技报国使命,激发广大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力,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自2020年起,授予各主题赛事获得金奖或特等奖的团队“研究生创新实践之星”称号。2020年度-2022年度各主题赛事参赛作品共计87149件,其中35支参赛团队(作品)获此殊荣。表12020年度“创新实践之星”获奖名单表22021年度“创新实践之星”获奖名单表32022年度“创新实践之星”获奖名单在上述获奖团队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连续三年每年1支团队获此殊荣,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7所高校各有2支团队获奖,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燕山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海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空军工程大学等高校各有1支团队获得该荣誉。